為了落實陳總統宣示照顧「三中」的政策,在行政院積極配合下,農委會漁業署昨正式南遷高雄。所謂「三中」即是「中南部地區」、「中下階層」、「中小企業」。漁業署南遷應算是落實照顧「中南部地區」漁民。雖然搬遷之初造成員工家庭許多不便,但是從漁業發展的長遠眼光來看,這項遷移還是值得肯定。
長期以來政府政策被批評為「重北輕南」,甚至造成南北分歧的局面。過去對於地方區畫迭有不同意見,有人建議將台灣畫為四個區域,還有首都南遷之議,可見南北間不平衡的情況嚴重。但這些意見還是存在著意識形態的對立成分,無法客觀而務實的探討問題。
漁業署的南遷算是比較務實的政策。因為漁業署是政府的三級單位,決策機關屬於農委會,其服務基本上應以貼近漁民的需求為主。
漁業是台灣重要產業,去年產值高達八百五十九億元,漁民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產值高達六百二十億元,超過百分之七十。漁業署南遷可以對大多數漁民提供更直接、迅速、貼近的服務。
我國的漁業雖有遠洋、近海、沿海、養殖、漁產加工之分,但主要還是分布在南部地區,位在台灣南端的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區更是遠洋及養殖漁業重鎮。這次漁業署南遷高雄,約三分之二人力、超過一百六十位員工移到高雄辦公。為持續照顧北部地區漁民,仍保留漁業署原有辦公室,成立台北辦公區,有近三分之一人力留在台北。
當然,南遷難免出現一些小問題。首先,增加辦公廳舍總是需要經費,南遷第一年就要花費五千萬。其次,在南遷政策宣布之後就有近一成的員工離職,對業務不無影響。再者,由於有部分員工必須遷居高雄,政府除了要負擔津貼,也會影響員工的工作情緒和家庭生活。
針對漁業署南遷,行政院長張俊雄說,「機關的搬遷牽涉層面甚廣,要做到業務的推動與對漁民的服務不打折,而且員工的權益要得到絕對保障,務期第一個南遷機關能夠樹立良好的模式。」當然,這些都是政府單位遷移必須注意的事項。但是新家也有不少的挑戰。
近年來漁民的問題很多,海上走私猖獗,漁民賣油不捕魚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由於最近有漁獲涉及走私爭議,漁民槓上海巡署等單位,因漁獲鑑定責任在漁業署,漁民已串聯要在漁業署掛牌日前往抗爭。
新家遷居就來觸楣頭,可見遷居後的漁業署,站上第一線面對群眾的機會更多,如何改革舊制,創新服務才是最大的挑戰。
「部會南遷」是民進黨政府重大政策之一,漁業署南遷算是兌現了這個政策的第一張支票,接下來是否持續推動尚不得知。
政策的推動必須全面考量,漁業署南遷是基於就近服務廣大的漁民,應算得宜。如果其他部會跟進,「只為南遷而南遷」,很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漁業署如果是南遷成功的案例,不見得就能做為典範,畢竟每一個部會的性質不同,服務的對象也不同,不可能一體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