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頭文創聚落「居嘉陶人」特展,展場一隅。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對陶藝家而言,再貼切不過。透過失敗的經驗,才能創作更完美的作品。嘉義朴子水道頭文創聚落十五日起舉辦「居嘉陶人」特展,展出六位嘉義陶藝家的失敗作品,從中認識他們創作的生命樣貌。
一般藝術展,通常會展出藝術家最完美、最經典的作品,但是「居嘉陶人」特展,卻顛覆這種想法。由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邀請在地六位陶藝家,提供他們「失敗的作品」,讓參觀者了解「每個精妙作品的背後,都經過無數次反覆嘗試與失敗」。
展場中的作品〈萬生〉,就是蒐集六名陶藝家創作失敗的胚土、陶碎片構築的裝置藝術。搗碎的胚土、數百件陶碎片,都是藝術家艱苦磨鍊的累積,而胚土與陶碎片的「涅槃」重生,更可看出陶藝家努力不懈的精神。
縣府文觀局表示,水道頭文創聚落是日治昭和時期的建物,也是嘉義縣海區最大的日式建築群,這次受邀展出的陶藝家,隱居於嘉義縣的山、海、平原,經過多年的反覆嘗試與摸索,透過對生活的體悟、轉化與淬鍊,呈現創作的心路歷程。
抱殘守缺 累積經驗成長
桃城手捏壺藝師謝宗興表示,每一寸陶土,都藏了無數次指尖按壓的痕跡;每一分按痕,都是創作當下的呢喃,飽藏祝福與關愛。他說,陶土是有感情的,一如完成的作品;至於失敗的作品,他認為應該「抱殘守缺」,因為「失敗就是積累經驗的不二法門」。
青年陶藝家黃各輝的作品。 圖/記者江俊亮
陶花源柴燒藝師蔡江隆的捏壺作品,所展現的意境,從老嫗能解的淺白到茶道寓意的深藏,都擁有自我的獨創精神與生命。對於失敗的作品,他認為應「坦然面對,自信的再一次出發」,真誠面對創作過程中的各種起伏,坦然擁抱成功與失敗,也是一種成熟的過程。
此外,台灣人民信仰的宗教廟宇文化,也同樣蘊藏博大精深的陶藝文化,透過傳統交趾陶的建築裝飾,發展出特有的藝術樣貌,因此這次也邀請墘窯交趾陶藝師侯吉村,透過他不斷地試驗,展現在釉藥、燒製等技術層面的新境界。他表示,對於失敗的作品,他認為「平常心面對失敗,再試一次,就會絢爛再現」。
歸因無常 接受自然變異
埔窯天目釉藝師羅紹綺,從農作廢棄物與農田泥土中獲得啟發,在創作中分享生命循環的智慧「生土死灰」。他說,泥土是蘊養萬物的母體,是生命的起點,灰是生命結束後燒盡的餘煙。對於失敗的作品,他歸因於「無常」,並且「接受自然給予變異,猶如人本因緣而生」。
溫柔婉約的生活陶藝師陳熙璇,是水道頭文創聚落的駐村藝術家,她以細膩柔情的生活感觸,細細收藏進陶藝作品中。她說,製陶是內心世界的延伸,不論是酸甜苦辣,都是調味不可或缺的。「一旦努力付出,卻沒有得到預期成果,新的思考也同時被打開了。下一次,應該會更精采」。
青年陶藝家黃各輝以生活日常作為出發,因為自己喜歡喝茶而製作茶壺、媽媽喜愛插花於是製作花器。至於用什麼土、用什麼釉藥、什麼窯,都根據當下的心境與想法。他說,單純享受創造的美好過程,本身即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