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景新
數位收視潮流席捲,各色載具鬥豔爭奇,令人格外念想舊時的類比電視,及其必備好搭檔──魚骨天線。
兒時的頂樓天台,就是開放的露天魚骨天線展示場。東一根、西一支,各自盡責接收來自彼方的訊號,發送至同棟鄰居的電視機。
晚間六點至九點,是三家爭鳴的黃金時段,老三台各有擅場:台視新聞、中視戲劇、華視綜藝。寥寥三台屈指能數,連報紙的電視節目表都占不了多大版面;轉台也不太仰賴遙控器,多用來切換影帶與電視遊樂器,或是調轉聲量。
魚骨天線只要訊號穩定,無論晴雨,每一個家戶都能按表放送影像,過著安樂的小日子;偶發訊號不穩,輕拍微胖的映像管電視,倒也時能收效。壞就壞在,魚骨天線的生命周期全賴颱風鼻息。
一颳颱風,電視訊號斷斷續續終至停電;而復電指標不光看照明,還有電視。也曾有過燈都一盞盞亮起來了,打開電視卻只見黑灰雜訊,隨伴沙沙聲響,比收播時間的呆板畫面更令人絕望;遲滯與隔世感並未隨著電來了緩解,反而更加深濃。
這時,父伯二人操著鉗子、榔頭、鐵釘、膠布等「傢伙」上樓施工,用木頭、鋁合金、塑膠,巧手再製一組新的魚骨天線,取代在烈雨狂風裡失蹤、失能的原件。電視正常,日常才能如常。
歲月無常,如今看電視都無須電視機了,魚骨天線如何能再左右訊號,乃至小民常日喜樂。數位匯流海納全世界,台數、節目,豈止百千倍暴增,唯一不變的是,隔世與遲滯感始終無法伏滅。
或許,我也似一支魚骨天線,老派地發送思念的信號給不在場者,何懼時間、空間的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