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算是文學作品嗎?以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說,只要能讓我們增長知識,提升我們對於生活相應的智慧,當然,也包含了休息身心的功能,這樣一部作品,無論是以何種形式,被分為何種類別,對觀者而言,就是一種無上的收穫;至於該怎麼去分門別類,自有專家們來評斷囉。
從《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開始,我就陷於對J.K.Rowling的狂熱。相較於眾多讀者影迷對於故事本身與主角們的喜愛,作者筆下工夫的魅力,更是讓我投入其中!其實她的筆鋒算不上俐落,嚴格來說,我覺得是出版社翻譯人員的妙筆生花,讓中文版讀起來又多了幾分趣味。那書迷們究竟都為了甚麼瘋狂呢?
由角色中看見相對的反思
我想大概是Rowling對於人物感情之間那巧妙地細膩刻畫吧!對於一部關於正邪對抗的作品來說,作者還能在人際之間的表達,傳達出文字上並沒有實際描述的感情,這種隱約的手法,不正是像極了現實當中人與人的交往嗎?即使再親密的人,也無法看透對方所有的心思,於是會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存於世中;於是才會有這麼多的人都心陷這份對於《哈利波特》的狂熱。
從哈利、榮恩、妙麗以及鄧不利多、佛地魔兩方的觀點來看世界,其實就已經將人類的過去與現在嶄露無遺。「世界觀」與「時空論」,這樣的概念說起來很複雜而龐大,但就像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繁雜世事其實都在同樣的原則中,來回循環,自有變化。年輕的一輩眼中,世界的存在只是一種存在,衝動也好,理性也好,我們看得到、思考得到的,都在我們眼前;但當這些年輕人成為了具有成熟思想、擁有強大能力能理解並維持世界運作的原則,這樣一個角色之後,看見的世界才有了輪廓,才知道那些曾經就在眼前的種種,是經由多少地付出或犧牲才堆砌地出!或許讀到這裡,有讀者正覺得心有戚戚焉呀;不過事實上,我們卻在湯姆‧瑞斗(佛地魔)以及鄧不利多的角色中看見了相對的反思。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下)》〈失去的預言〉一文中,鄧不利多對哈利坦承失誤的這段章節,帶給我深深地感慨。一方面我欽佩,鄧不利多不愧是一個令人敬重的角色,即使到了這個歲數,擁有著強大能力的這位老教授,在忙著拯救魔法世界的同時,也仍然重視對自我的反省,讓我也期望能成為這樣的老者;另一方面則驚覺了一個在這樣汲汲營營的社會型態下,很不容易察覺的問題,也就是關於單純與複雜的相對論。
順其自然與中庸之道
常常事情其實單純到,只要坦誠相對,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但人愛猜心、預測甚至有些高估自己的這種心態,卻造成選擇繞路的做法,等到事情複雜得必須依靠更複雜的方式解決時,這才發現原本是不需要有此般犧牲的。
這也正反映著現實中,人類創造科學理論、資本主義與民主社會的種種做法,原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精緻、方便、自由、安定以及充實,但當這些行為發展接近飽和值之後,人們忘記過去創造這些理論最純粹的目的,到頭來,為了科學化而科學,為了賺更多錢而賺錢,為了更自由而產生更多的混亂與盲點,失去了原本單純為了便捷、安定的想法,而讓今日的人類全體,陷入了生存之戰的困境與恐慌,這不正是佛地魔自取滅亡的歷程嗎?「順其自然」與「中庸之道」,誰都明白,卻很少人發現,它們是處處體現在生活的所有節點。這是一個叫做鄧不利多的老教授,以及他曾經沒能拉一把的學生:湯姆‧瑞斗,給我們最深層的省思。
時常有人爭論《哈利波特》系列對於文學界及社會的價值所在,當然啦,正反兩極與中間立場的評論已所在多有,然而,一部作品真正的核心價值卻是在於觀眾的觀點,而非作者的能力。當我從這部作品中,看見世界的縮影,看見我們的渺小,看見我們心中的勇氣所蘊藏的能量,也看見相對於現實的反省時,《哈利波特》對我來說,恐怕是要比《論語》更具教育意義;反之,當讀者陷於表面那個有些黑暗甚至暴戾的故事走向,以致在不自覺中,被文辭影響自我行為與判斷能力,那麼這部作品恐怕就比地上的紙屑也不如了。
作品價值在觀眾的觀點
這就像是石內卜的一體兩面,多少人看了第六集後哀哀叫,「我就知道石內卜是壞人!」可是我與身邊幾個朋友,則是一點不擔心地,十分期待第七集的終極反擊!當第七集問世之後,其中一位在聚會時突然說到:「怎麼樣?有人還在懷疑石內卜嗎?」大家聽了之後,都會心一大笑,很高興我們是一群及格的讀者,並未讓自己陷於知識的框限之中;這並非在自抬身價,而是從看書的態度,希望能夠有所提醒。
家長們總是擔心孩子會輕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變好或壞,然而事實上,無論是接收何種知識,以何種形式呈現,如果家長從小就能陪著孩子一起觀賞與學習,直接加以身教與言教,孩子們自然能建立十分正確的價值觀,並且也不容易被動搖,這點,幾位好友和我的父母們可說是居功厥偉,讓我們這群年輕人能真正藉由閱讀成長,而非被左右思想。
《哈利波特》系列與J.K.Rowling的歷史價值,也許數十年後還是一番唇槍舌戰,不過何必流於形式化呢?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當下,以及隱身於書中的知識與智慧,妥善加以運用,那麼這部作品對任何人來說,自然意義非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