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淪喪,倫理消亡,人文精神式微,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令全球有心之士憂心的問題;但是一直找不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一九九○年以後,對於人文精神,與強化倫理道德的品格教育,已引起全球各國的重視。一九九三年,在世界各地都對於全球的倫理問題有熱烈討論。
這場遍及全球的倫理問題討論,就是從一九九三年的「世界宗教廣義會」展開的。全世界各主要宗教的代表,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的宗教師與宗教學者,齊聚一堂,熱烈進行對於這些主題的討論:「如果有全球社群的出現,也就是世界成了一個地球村時,那一種倫理可以稱得上是全球倫理?」「有那一些價值,那一些重要的論點,主張是我們必須接受和信守的?」最後,與會的各宗教代表在經過熱烈討論,獲得一致的共識,這個共識認為全球倫理主要的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恕道原則」,一個是「人道原則」。
這兩個原則是由基督教思想家漢斯.孔恩提出來的,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認為這是人類能否和平共存的關鍵所在。
看起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消極的原則;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應再加上「己之所欲,亦施於人」的忠道主張來配套。
「人道原則」的意義是「把人當人看,不可以把人物化,即使是敵人,也不可以將其當物看,仍然要承認他是人。這個把人當人看的原則,就是儒家主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原則是不將人視為孤立的個體,而是關係網絡的中心;因為人是人際關係網絡的中心,所以人的尊嚴必須得到保障。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之所以努力學習,奮發精進,是為了自己發展完善的人格,是為了人的尊嚴。但是人要生活於社群中,必須與他人溝通共榮;我是人際關係網絡的中心,我的發展就必須幫助他人的發展,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
儒家思想的恕道與忠道,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原則,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道原則這兩個原則的完美結合,所以才會說「全球倫理」就是「儒家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