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歲月東北系列 (11-2) 俄國十月革命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1.09.03
967觀看次
字級
流落街頭的貴族 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後,皇室成員被逐出皇宮,貴族們也失去往昔的種種特權與津貼,必須如同百姓般自食其力。照片中為過去的貴族夫人站在街邊販賣貴重衣物,以勉強維持生計,布爾什維克的階級革命不僅使他們的生活更為困難,甚至性命都有不保之虞。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托洛茨基紅場發表演說 1917年「十月革命」後的數周,托洛茨基在莫斯科紅場邊的長椅上向革命隊伍發表激昂的演說,要求他們保持最大的信心,徹底擊敗反革命勢力。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彼得格勒的飢民 1914年,俄國首都彼得格勒的失業工人,前往簡陋的食堂接受玉米糊湯濟助。由於大批農田廢耕,農民湧往城市尋找工作,他們攜兒帶女,蓬頭垢面,在彼得格勒邊緣搭起簡陋的住屋,許多幼童死於營養不良或引發的各種疾病。他們悲慘的生活與皇室貴族的優裕奢移,形成鮮明對比。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紅場上的愛國熱情 1930年代,蘇聯體育代表隊的女性選手在莫斯科紅場昂首前進,在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對史達林同志的熱愛下,蘇聯選手充滿了高昂的鬥志,體育成績突飛猛進,在國內外競賽的表現中大放異采。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中亞集體農場 1930年代,蘇聯中亞集體農場的農民。此時,集體農場建設的五年規畫已基本完成,全國有許多地區,集體農場運動已經發展成全盤的集體化,農民整村、整區加入集體農場。在124個區裡,70%以上的農戶都實行了集體化消滅過去的富農階級。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肅反運動」展開 1934年底,蘇共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黨組織領導人基洛夫遭刺殺,史達林出席基洛夫的喪禮。針對此案,莫斯科當局成立了專案組,由史達林親自領導,此案的偵查與審判代表著肅反運動的開始。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病逝前的列寧 1923年夏天,病重中的列寧。他在前一年口述的遺囑中,對史達林做出以下評價:「史達林同志在當上總書記之後,在自己手中集中了無限的權力,對他能否永遠足夠謹慎地使用這種權力,我沒有把握!」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農場大隊長傳達指示 1930年代,一座集體農場的社員聽取大隊長轉達上級領導的指示。儘管蘇聯在農業與工業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但一般百姓生活仍然十分清苦。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年輕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 1897年,27歲的列寧(前排右2),與聖彼得堡組織「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的同志。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1917年2月,俄國聖彼得堡發生10萬民眾大示威,軍隊被調來鎮壓,全城沸騰。不久一支部隊倒向群眾,立即掀起革命風潮,沙皇政府大臣紛紛遭到逮捕,尼古拉二世被迫下台。然而,這只是一場真正大革命的序曲。

早在1895年,從馬克思主義中尋找革命真理的列寧等人,組織了「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領導罷工,後來遭到逮捕流放西伯利亞。1889年,一批社會主義者宣布成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並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列寧在西伯利亞宣布加入該黨。1905年,列寧領導工人武裝革命失敗,兩年後被迫長期流亡國外。

1905年的日俄戰爭使沙皇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儘管帝俄國土龐大,但工業技術落後,農村凋敝,政治權力和社會財富由少數皇親貴族所壟斷,人民生活在飢餓當中,革命的火種四處燃燒。

1917年,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二月革命」爆發,推翻了沙俄統治。但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布爾什維克黨人卻持續遭到壓抑,在海外的列寧指揮工農革命,堅定不移地展開鬥爭,不久他潛返回國,領導群眾推翻新政權,成立政治局。同年10月24日,革命隊伍在首都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發起戰鬥,順利占領城市,革命立刻如星火燎原,燒向全國。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誕生,對世局影響深遠,中國人心也受到重大的衝擊與啟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