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敏迪
清朝康熙皇帝征討準噶爾費用不足,開了富戶捐官之門,光是山西一省一年捐縣丞的,就多達一萬二千人,而南方又別有特色。《清稗類鈔》記載了越人合資當官的事:「自捐例開,而遊手好閒之徒大率以官為市,越人為最多。」因為「官之歲入,縣令尤鉅」。
紹興人蔣淵如看人捐官很眼紅,但「苦於捐資之鉅也」,於是和朋友唐文卿、陳栢生、王平齋、呂少川共謀集資捐官,目標是「最新花樣最優班次之候選知縣」,他們約定:「蔣為令、唐為刑幕、陳為錢幕、王為錢漕、呂為門稿,以免利之外溢」,所得收入則按出資比例分配,「協商就緒,盟於神,歃血為誓,無間言」。數月後果然「得某邑,腴缺也」。
蔣淵如上任後,「待唐、陳以賓師之禮,而奴視王、呂矣,王、呂安之,無違言。於是五人者舞文弄法,狼狽為奸」,一年下來得錢二十餘萬。「三載考績,蔣以貪褫職,然已與唐、陳、王、呂四人滿載而歸矣。」
統治者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事常有,但結果總是出人預料,捐官者看到的是一本萬利的商機,他們也不可能是良善之徒。捐官當縣令,俸祿少得可憐,但實際收入卻每年少則數千金,多則數十萬,由於集資的優勢,他們得到了肥缺,因為利益共同體,自然同心協力,不怕別人議論,朝廷也不過是將蔣縣令革職而已,但彼此心裡都明白,這是一場生意,嚴厲處置就斷了財路。
然而,世事無常,他們在返鄉途中遇到了疫病,唐、呂二人死了。蔣、陳安全還鄉後,陳栢生來與蔣淵如喝酒,爛醉之際,廚師不慎「遺火於積薪,屋猝焚,時蔣、陳已爛醉,不及逃,皆燼焉。」王平齋回家後,則發現妻子與人有私情,天天吵得不可開交,一日,居然與妻子的情夫撞見於門,大怒之下王平齋殺了妻子,最後他也自盡了。
事情的結果,看起來是不當得到者得到了,反而比不得到更糟糕。可是統治者就是喜歡用各種名目,讓不當得到者得到,因此,得到者也多半是不當得到者,遭遇不測而死者,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