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張犁農村公園」是以早期農村生活為主題的休閒公園。圖/吳芳枝
公園內隨處可見各種造型的水牛雕像。圖/吳芳枝
文/吳芳枝
四張犁位於台中市北屯區,是一個傳統地域的名稱。早期農業社會,開墾農地有二十甲,每五甲需要一張犁,二十甲剛好需四張犁,四張犁的地名由此而來。
上世紀四、五○年代,耕稼面積廣大,四張犁大多數是務農家庭,周圍都是稻田、水田相毗鄰。每逢稻子收割期,小朋友在放學後會衝向稻田,在稻草堆裡尋找遺落的稻穗,眼尖手快的甚至可以撿拾到一大把。那年代使用的是用腳踩踏的打穀機,殘留的稻穗比較多,手裡一把一把金黃飽滿的稻穗,飄散著稻香,滿載而歸,讓那一世代的孩子留下難忘的回憶。
一九六○年代,農業尚未機械化,大部分仍仰賴人力和牲畜。插秧和搓田草是最辛苦的工作,赤腳踩在水田中,彎腰插秧或跪著除草,烈日當空,揮汗如雨。播種、插秧、施肥、除草、割稻、晒穀,樣樣都要靠人力完成。農家向來刻苦勤儉,大家知足勤奮的過生活,讓人印象深刻。
四張犁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村部落,隨著經濟起飛,商業繁榮,耕地面積逐漸縮小。但是對老一輩的人來說,農村生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常見他們聚集樹下話當年,「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緬懷過去純樸的生活。
二○二○年正式開放的「四張犁農村公園」,是以早期農村生活為主題的休閒公園,充滿濃濃的鄉村氣息和人情味。占地約三公頃,在藍天白雲下瞭望,令人心曠神怡。門口以陶甕、牛車輪、穀倉、老牛耕田壁畫為造景。有大片的綠地、樹林與孩童遊戲區,涵管書屋,還有溜冰場、籃球場、休閒步道,池塘裡小魚穿梭其中,悠然自得,設施相當齊全。
農業時代,牛是農民的好幫手,農人依靠牛隻幫忙拉車、耕地、載運,刻苦耐勞,是他們最感恩的動物。
公園側門放置栩栩如生的水牛雕塑,還有牧童騎在牛背上,各種造型的水牛,在園區隨處可見。農村耕種、插秧、收割的場景,也散置在各角落。
〈擊壤歌〉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將農村生活的純樸和勤勞表露無遺。寓教於樂,讓後代子孫認識先民的生活樣貌和事蹟。
農村生活彩繪壁畫和立體的三合院模型,重現消失的農村景物,敘述著早期農村生活的風光。農家稻穀收割後,為防止老鼠等動物破壞盜食,製作了堅實的穀倉來存放,是那一代人的兒時記憶;園區內的廁所就以穀倉為造型而設計,別具創意。
半個世紀後,昔日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如今都已成為社會中堅,卻依然純樸不忘初心,能吃苦、懂得惜福。四張犁農村公園,是村民納涼閒聊,聯繫感情之所在,也是放鬆身心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