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蓮霧」一詞,印尼與馬來西亞稱「jambu air」,荷蘭引進台灣音譯為蓮霧,因此有人說源自印尼語,然後訛音成台語,再轉變成中文,這自有其根據,印尼語和閩南語有許多相似的發音,筆者認為應該是來自印度。
筆者就讀宗教學研究所時,在研讀經典的課程中,恰巧提到「蓮霧」一詞,有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外籍生提到其發音和台灣一樣,引起同學的好奇。巴利文是印度古老的方言,我們的世界稱「閻浮提」或「瞻部洲」,「閻浮」和「瞻部」兩字,巴利語為jambu,和台語蓮霧的發音很接近;梵文為 jambu-dvipa,讀音也和蓮霧相仿,馬來西亞是依梵文發音。
蓮霧屬熱帶水果,可推測印度亦盛產蓮霧,佛教從印度傳往斯里蘭卡及南亞國家,稱南傳佛教,流行巴利文經典。馬來西亞和印尼皆為南傳佛教,讀誦巴利經典,語言中參雜外來語,因此jambu讀成蓮霧和宗教有相當的影響。
十七世紀荷蘭人將蓮霧自印尼引進台灣種植,發音也隨之帶入。歷史學家連橫在《台灣通史》描述蓮霧:「南無,或稱軟霧,譯音也。」《府志》提到:「菩提果,其色白,其實中空;狀如蠟丸,與南無相似。俗名染霧。」對照清代文獻,jambu被譯為「暖霧」、「染霧」、「南無」、「剪霧」、「璉霧」、「輦霧」、「蓮霧」等,可見蓮霧有不少別名,雖然「剪霧」、「染霧」的音比較貼近jambu,但台灣民眾仍習慣「蓮霧」一詞,成為約定俗成的說法。
蓮霧為桃金孃科蒲桃屬,原產馬來半島及安達曼群島;閻浮樹亦為桃金孃科蒲桃屬,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應是同樹種。佛學家鄭振煌認為,梵語閻浮是蓮霧的意思;廣淨老法師說,蓮霧其實是印度話 jambu,佛經翻譯作「閻浮提」、「瞻部」,與筆者的推測吻合,提供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