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印象】老台北的青年商店

文/尚智 |2021.08.26
1743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一九七七年六月,台北街頭陸續出現十餘家「青年商店」。這是由農復會(今農委會)、青輔會及台北市政府聯合輔導成立的現代化綜合食品商店。

青年商店是官助民營的新嘗試,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整齊乾淨的食品零售場所,以取代當時被認為髒亂的傳統菜市場,並增加青年創業機會。

當初參加開店的「青年」條件包括:高中畢業程度以上,年齡在二十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等,並可向政府申請低利貸款。

青年商店銷售的貨品,包括青菜、水果、奶品、肉類、滷味、海鮮、日常用品、一般食品及菸酒等。其中,生鮮食品的售價,比市價平均便宜一成以上,以薄利多銷為目標。

因為進貨無須透過中盤商,蔬果向台灣區果菜運銷公司或台灣青果運銷合作社直接進貨,豬肉自台北市肉品市場購入,牛肉向台糖公司進貨,魚蝦則向台北市魚市場或退輔會榮民產品供銷中心購入為原則。

對消費者而言,青年商店是一種小型的超級市場,不像百貨公司的大型超市設在鬧區,而是深入住宅區,對於一般人購物更為便利。青年商店誕生的時代背景,是當時的台北正邁向現代化的工商業社會,小家庭盛行,上下班的職業婦女平時生活忙碌,每天要買的食物分量不多,青年商店正好滿足這樣的需求。

相較於傳統菜市場,青年商店的優點包括:一、公開標價,不需要與店員討價還價。二、用收銀機結帳,不容易出錯。三、生鮮食品都放在冷藏櫃內,確保衛生新鮮。四、現代化的購物環境,室內有冷氣空調、燈光明亮、花磚地面等。

青年商店的出現,當時被認為造成傳統雜貨店的威脅,畢竟貨品更加豐富齊全。不過,大多數的消費者仍習慣去菜市場買菜,原因是雖然環境比較髒亂,但不用打扮整齊就能買菜,還可以跟菜販殺價,也更有人情味,甚至是買菜送蔥薑蒜。

更重要的是,一般人的消費習慣難以改變,例如買豬肉要買現切的,不買切好冷藏的。

相對而言,青年商店的生鮮食品成本較高,因為需要購置昂貴的冷藏櫃,不只增加前期投資成本,而且後續須負擔不小的電費支出;也因為消費者不習慣購買冷藏食品,造成不小的損耗。

有意思的是,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第一次創業,就是經營青年商店,當時他還在讀大學,在家庭聚會時,兄弟姊妹決定湊一些錢合夥創業,讓具備「青年」資格的何飛鵬當家開店。他自嘲,與其說創業,不如說是「創業家家酒」,因為他當時不僅沒有進貨成本、庫存等經營觀念,每天只是簡單記錄收支的流水帳,也不知道到底賺錢或賠錢。

青年商店的沒落,也有時代背景。因為幾年之後,各種「平價商店」在台北如雨

後春筍般紛紛設立,其中,最大的挑戰者是「便利商店」,尤其是一九八○年成立的「統一超級商店」(7-Eleven),最大的賣點是全年營業,每天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服務。

因此,青年商店的體系幾度變更,在一九八一年更名為中國青年商店公司,一九八六年更名為松青超市,二○一五年併入全聯福利中心,逐漸被台北人所淡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