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戒的第三、「戒急乘緩」:事相持戒上,嚴守戒法,絲毫不犯;但是理念上,對於空、假、中三種的觀心,卻無法了解。
因持戒嚴謹的原故,受生於人界與天界。有的隨修禪定的境界,沉迷於禪定的法樂中。
世間雖有佛陀說法,以度化眾生,但他們皆不聽不聞,不會有所獲益;假使能遇到佛陀,但因不作思維,也無法了解、開悟。
在人天的福報中,修持任何行法,若不觀心,果報享盡,還是會墮入三惡道的;縱然百千佛出世,也無法得道。
四、「事理俱緩」者:不但在事相上不持戒法,理念上也不懂思維、察覺,如前面所說的十種戒法,都有毀犯,只有墮入三惡道中,失去人天的福德,精神昏沈闇塞,輪迴流轉,不得解脫。
修道的人,對於外相上的戒法,哪些是應該嚴格遵守的,哪些是持戒的方便,都應該知道。
在事相戒法上的三品(空、假、中),哪一項是最重要?理戒上的三品(空、假、中),哪一品的觀力最弱?自己都也要知道,才能認識其中的善惡果報。
假使自己能夠清楚,也能由此得知別人的情況。
以此觀照的理念,也能觀察經典中,佛陀教化眾生機緣大小。所以,《華嚴經》會上的鬼神,皆說:「聽聞華嚴經是住不思議解脫法門」,這是以善巧方便,而引導眾生進入真實,以過去今日修不思議的理觀力,修行得道,進入涅槃聖眾中。
持戒清淨的第四項「說明懺悔清淨」:不管事相上犯戒或心念上犯戒,都會障礙修持止觀,而使定力、智慧,不能開展。
應該如何來懺悔,才能令罪業消除,而不會障礙修持止觀呢?
若在事相上犯輕微的戒,律藏中都有懺悔的方法,可以懺悔清淨。
戒行清淨,障礙就會轉化,修學止觀就能清楚明白。
若犯殺、盜、淫、妄等重戒,在小乘的戒律中,是不通懺悔的;只有在大乘法中,才有懺悔法門可以懺悔。
若在心念的理觀上,見解有瑕疵:這個人執著心較淺,可以正觀的力量,破除其見解上的執取,使其心生慚愧,轉入正念。罪障若除,就能引發止觀的修為力量,開發智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