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竹子看我?我看竹子?

●詩堂書法:竹來眼裏,眼到竹邊?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師指竹子問僧:「還見麼?」
曰:「見。」
師曰:「竹來眼裡,眼到竹邊?」
僧曰:「總不恁麼。」
(《景德傳燈錄‧金陵清涼文益禪師》)
文益禪師指著一叢竹子問僧人:「看見了嗎?」
僧人答:「看見了。」
文益禪師再問:「到底是竹子進到了您眼裡,讓您看見?還是您的眼睛往外看見了竹子?」
僧人答:「都不是!」
這則公案的關鍵在「竹」與「眼」的主客互動關係,亦即吾人的感覺器官,與外在世界主從的對應關係。
依照常理,竹子是被我的眼睛所見,眼睛是主,竹子是客;但是仔細想想,竹子的物像(影像)要先映入眼簾,我們的感覺器官才會接收到,所以竹子是主,眼睛是客。
文益禪師與僧人的對話重點,便是在這個「見」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佛教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其對應於客觀世界的外境為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此根與塵的因緣聚合,產生了見、聞、嗅、味、覺、知等了別作用。本則公案的「見」,便是「竹」(現象世界的六塵之一的色塵)及「眼」(感覺器官的六根之一的眼根)因緣互動的結果。
《楞嚴經》中佛陀向阿難提出了六根與六塵以何為主導的問題,一開始的兩問便是「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是眼根往外看見了色塵?還是色塵主動進到了您眼裡,讓您看見?
是耳根往外聽見了聲音?還是聲音主動進到了您耳裡,讓您聽見?
《楞嚴經》中,最後佛告誡阿難,六根與六塵都是因緣暫時聚合的現象而已,因緣消失時現象就不存在了,所以六根與六塵都是虛妄不實,眼與竹的現象也同樣是虛妄不實的,因此,是眼抑或是竹,是見抑或是被見,其實是不必妄生分別的;分別不起時,自能進入「圓融清境寶覺」的實相境界。
所以,僧人答:「都不是這樣。」近乎佛陀的旨意,不愧文益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