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在地球的我們,應該對於「降雨」這件事感到習以為常,但你知道外星球也會下雨嗎?這些落在外星球上的雨,跟地球的雨一樣嗎?
近期一篇刊載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期刊上的新研究指出,雖然其他行星與衛星,與地球的大氣化學組成成分不同,但落下的雨滴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圖/米各
文/羅億庭(《科學月刊》編輯)
身處在地球的我們,應該對於「降雨」這件事感到習以為常,但你知道外星球也會下雨嗎?這些落在外星球上的雨,跟地球的雨一樣嗎?
近期一篇刊載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期刊上的新研究指出,雖然其他行星與衛星,與地球的大氣化學組成成分不同,但落下的雨滴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雨滴成分 大氣影響
地球上的雨滴由水分子(H2O)組成,由於不同行星、衛星上的大氣組成與地球不同,其雨滴成分也會與地球相異。與地球同為類地行星的火星,會下起二氧化碳雪或是乾冰;而金星上則會落下成分為硫酸(H2SO4)的雨!
讓我們再稍微往遠一點的星球前進,在木星會下氦和成分為氨的糊狀冰雹;在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號(泰坦Titan)上, 則會下甲烷(CH4)或液態天然氣。
此外,科學家更推測海王星有可能下鑽石雨!而其他行星在適合的條件下,也有可能落下液態鐵或石英等特別的雨。
研究團隊透過數學與物理分析,模擬各個星球的雨如何從雲層落下。若要成就一顆雨滴,我們必須考量3個關鍵因素:雨滴形狀、落下速率、蒸發速率。
引力愈強 雨滴愈小
當雨滴太大顆時,它會分裂成數個小顆的雨滴;但太小顆的雨滴,卻又會在成功落地前蒸發。那麼最佳的雨滴大小是多大呢?在分析了各個星球的大氣條件,例如溫度、氣壓、相對溼度、雲到地面之間的距離、行星引力後,研究團隊發現半徑小於十分之一毫米(mm)的雨滴會在落地前蒸發,而半徑大於數毫米以上的雨滴,則會在落下前分裂成小雨滴。
雖然上述提到的行星與衛星,和地球具有截然不同的大氣組成,但其雨滴大小卻與地球非常相似。而當雨滴落在不同星球上時,會受到各自相異的引力影響,導致這些雨滴最終落地時形成的圓圈尺寸不同,引力愈強則雨滴會愈小,但仍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尺寸範圍內。如地球(g = 9.8 m/s2)的雨滴直徑大多是11.2毫米;木星(g = 24.8 m/s2)的雨滴直徑約為7毫米;土衛六(g=1.352 m/s2)的雨滴直徑則有30毫米之大。
研究團隊猜測,這些不同星球間相似的雨滴大小,有可能和雨滴的表面張力和密度有關,但還有待更近一步的研究釐清。而這些關於外星球的降雨狀態模擬,可以讓科學家更理解外星球的氣候及大氣循環,更能協助他們解釋從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外星大氣狀態哦!
想看更多或訂購《科學月刊》請上www.scimonth.com.tw,一同進入科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