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米瑪
到一家景觀餐廳吃飯時,發現店家的餐桌,是用古早時期的縫紉機車身當桌腳,底部還保留了踏板,雙腳可以放上任意踩動。感受到藝術創作的趣味之餘,亦充滿無限的懷舊情思。
回想起老一輩還在世時,老家透天古厝二樓出租他人,招牌就只是簡單的一個紙板寫著「做衣服」。一位女裁縫師帶著女助手,以傳統手藝裁剪衣服,一板一眼、一針一線地縫出一件件衣裝。
印象中,那時候家人們的衣服、年幼時穿的洋裝,都是買布給女裁縫量身製作的,獨一無二的手工製品舒適又好穿;童年玩耍的沙包,則是用各種剩布縫合而成;就連衣服的鈕扣線頭鬆散、拉鍊故障了、衣服長度要改短放長,也全都由她巧手修改。
因為這分針線情,讓我當時擁有令人稱羨的小確幸,上學後制服要繡學號,自然也不假他人之手。而多了「電繡學號」的工作後,那台頗有歷史的縫紉車亦不負重託,生意愈興隆腳踏板踩得愈起勁,發出規律悅耳的聲響,那景象至今難忘。
昔日依賴成性,沒能學得縫補的技巧。這個小遺憾,幸好後來遇見新好男人,先生傳承了婆婆的縫紉技術,一家老少舉凡掉鈕扣、襪子有破口,全靠他老皮粗手密縫修補,得以延續一輩子的針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