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曾博群專題報導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簡稱帕運),是一項為身心障礙者舉辦的國際型綜合體育賽事,這個名詞由希臘語介詞「並行」(para)和「奧林匹克」(olympic)組合而成,意旨與奧林匹克運動會平行並存,都是運動員的最高殿堂。
1944年1名英籍醫師古特曼(Sir Ludwig Guttmann)應英國政府要求,在醫院開設脊柱損傷中心,對因戰爭導致脊髓受傷的軍人,進行生理、心理及社會的整體性復健治療。
原想利用輔助性運動,減輕患者長期住院的無聊;後來發現經過各項運動訓練後,脊髓損傷的患者,在肌力、肌耐力及協調性上都有進步,治療復健運動演變成競技運動。
1948年倫敦奧運開幕式當天,古特曼醫師組織首次輪椅運動員比賽,並將其命名為「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此後演變成帕運。
首屆帕運在1960年於義大利羅馬舉行,與同年舉辦的奧運,共享同場地設施,有來自23個國家、共400多名運動員參與。此後,帕運每4年舉行1次。
每屆比賽項目都會修改,從最早較為普遍的輪椅運動項目,如籃球、射箭、網球及桌球等,陸續增加田徑、羽球、橄欖球、游泳、柔道、足球、輕艇與鐵人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