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之常情,而且社會學者研究證實,擁有「較美」的外貌,容易在職場、社會觀感取得優勢,這也解釋為何有許多人對「整形」趨之若鶩。我同意著重儀容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但有沒有必要「精益求精」一再整形?
美並沒有公式,會隨著時代與社會變遷、人類文明演進,及不同文化的觀點,認定不同的「美感」,但台灣有人整形過頭而引發新聞報導,這讓人懷疑社會對「美」的認定標準及要求,究竟是「他人眼中的美」、由內發散到外貌的美,或社會氛圍所塑造的「假象美」。
若急著改變外貌而整形的人,只是透過社會氛圍所塑造的「標準」來尋求認同,以加深自信,倒也無可厚非,但省吃儉用作為整形費用,甚至吃泡麵、做卡奴,是否太過了些?
雖然是個人主觀的認定,他人應該尊重,但這可當成鏡子讓大家思考,現代美容醫學只能讓青春暫時駐足,或稍微調整容貌,可是當年華老去、鶴髮雞皮時,是否需要用內在的智慧,彌補皮相的老去?
儘管社會學者的研究,證明外貌可在職場、業績競爭上占優勢,但若缺乏持續的經營,及服務的熱誠,第一印象很容易幻滅,而且如果內在的提升與外貌的整形,不能並進,恐怕即便投資外貌再多的經費,仍比不上投資時間在大腦、敬業精神及服務熱誠上的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