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會感染新冠病毒? 運動醫學科醫師為你解答 |2021.08.11 語音朗讀 152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泳池10日起開放,但仍有不少民眾擔心在水中會有染疫風險,運動醫學科醫師表示,「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圖/曾吉松 【本報綜合報導】國內持續二級警戒,10日起泳池開放,但各地管制程度不一,加上仍有民眾擔憂疫情,使各泳池人數不如以往夏天人潮。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吳易澄撰文指出,「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汙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於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吳易澄解釋,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跟接觸傳染,病毒的傳染性跟病毒量、環境溼度、溫度、生物體液的狀況有關,體液(例如唾液、黏液、嘔吐物或糞便等)汙染是病毒在水中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其他像眼睛粘膜、皮膚傷口等也是少數的傳染途徑。此外,病毒分為有套膜跟無套膜兩種,流感跟新冠病毒屬於有套膜,其他像腸病毒、諾羅病毒等屬於無套膜,有套膜的病毒能用75%酒精破壞外層膜,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無套膜病毒酒精消毒效果差,需要用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才能殺死病毒。圖/中央社吳易澄指出,新冠病毒在水中環境較不穩定,在水中的活性降低速度較快,另外對於消毒過後的水中物質(例如氯)相對敏感,而無法在泳池中傳播,這跟某些病毒(諾羅病毒、腸病毒等)不同,它們能夠在水中存活數天,即使用氯、臭氧或溴化物消毒仍會部分殘存。目前,水域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證據少,而且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汙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飛沫感染,沒有研究證實水中感染力的存在。圖/曾吉松目前WHO以及其他國家對於戶外游泳以及泳池防疫規範都有相關標準可參考,從公衛的角度來討論,防疫絕對是首要目標,但是封鎖體育場館或設施,不僅中斷很多人的訓練也代表減少身體活動量,未來的健康人口比例下降,特別是在需要運動介入的族群,包括兒童、老人、孕婦、殘疾人士等。吳易澄表示,過去國外有公共場所淋浴感染的事件,入場的泳客提供足夠的衛生與防疫資訊,並做好入口處的監控與體溫量測、症狀紀錄,另外透過預約時間、單向路徑規畫、不共享置物櫃和淋浴空間等,能夠減少泳客間不必要的接觸與傳染風險。 前一篇文章 台東熱氣球首次著火事故 瞬間陣風吹倒球體 下一篇文章 「麟洋配」首套悠遊卡亮相 明天4大超商開放預購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3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04十方禪林40周年 教界高僧大德同賀2025.11.0305旅人心靈寶典《365日》 贈台中通豪大飯店 2025.11.0306一針一線60載 林全誠繡出神韻人生2025.11.0307看見 電子 穿牆而過 2025.11.0308【傾聽你我他】別為金錢傷感情2025.11.0309【觀我望己】 追日,散策旅程(上)2025.11.0310【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鳳凰將轉中颱 下周二雨勢最大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盼教育融入佛法彰濱海上光電板火警 環團促追查健保補充保費變革 政院急踩煞車南投封街追懸日普發1萬開放登記 經長籲:用在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