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會感染新冠病毒? 運動醫學科醫師為你解答

 |2021.08.11
1529觀看次
字級
泳池10日起開放,但仍有不少民眾擔心在水中會有染疫風險,運動醫學科醫師表示,「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圖/曾吉松

【本報綜合報導】國內持續二級警戒,10日起泳池開放,但各地管制程度不一,加上仍有民眾擔憂疫情,使各泳池人數不如以往夏天人潮。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吳易澄撰文指出,「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汙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於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

吳易澄解釋,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跟接觸傳染,病毒的傳染性跟病毒量、環境溼度、溫度、生物體液的狀況有關,體液(例如唾液、黏液、嘔吐物或糞便等)汙染是病毒在水中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其他像眼睛粘膜、皮膚傷口等也是少數的傳染途徑。

此外,病毒分為有套膜跟無套膜兩種,流感跟新冠病毒屬於有套膜,其他像腸病毒、諾羅病毒等屬於無套膜,有套膜的病毒能用75%酒精破壞外層膜,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無套膜病毒酒精消毒效果差,需要用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才能殺死病毒。

圖/中央社

吳易澄指出,新冠病毒在水中環境較不穩定,在水中的活性降低速度較快,另外對於消毒過後的水中物質(例如氯)相對敏感,而無法在泳池中傳播,這跟某些病毒(諾羅病毒、腸病毒等)不同,它們能夠在水中存活數天,即使用氯、臭氧或溴化物消毒仍會部分殘存。

目前,水域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證據少,而且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汙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飛沫感染,沒有研究證實水中感染力的存在。

圖/曾吉松

目前WHO以及其他國家對於戶外游泳以及泳池防疫規範都有相關標準可參考,從公衛的角度來討論,防疫絕對是首要目標,但是封鎖體育場館或設施,不僅中斷很多人的訓練也代表減少身體活動量,未來的健康人口比例下降,特別是在需要運動介入的族群,包括兒童、老人、孕婦、殘疾人士等。

吳易澄表示,過去國外有公共場所淋浴感染的事件,入場的泳客提供足夠的衛生與防疫資訊,並做好入口處的監控與體溫量測、症狀紀錄,另外透過預約時間、單向路徑規畫、不共享置物櫃和淋浴空間等,能夠減少泳客間不必要的接觸與傳染風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