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代父母必修課 與孩子一起健康使用3C產品

 |2021.08.11
1058觀看次
字級
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告短版手機遊戲成癮量表。圖/東元醫院提供
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楊錚宜建議「預防勝於治療」,當孩子向父母要求使用3C產品時,就是討論「正確使用網路」的好機會。圖/東元醫院提供

【本報新竹訊】11歲的小可(化名)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動症,已在精神科門診規律追蹤兩年,媽媽平常限制小可一天只能使用手機半小時,沒想到小可竟然半夜或清晨偷偷玩遊戲,還要同學清晨5點打電話叫醒他一起玩手遊,媽媽擔心小可沉迷網路耽誤課業、睡眠不足、近視加深等問題,向醫師詢問該如何規範孩子使用3C產品?

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楊錚宜表示,門診經常看到類似狀況,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因為上網各執一詞,在此案例中,小可認為「不玩的話,下課就沒有話題跟同學聊天」,而且爸媽也常常滑手機,媽媽則擔心孩子網路成癮或受到網路霸凌等,不能隨便讓孩子上網;在此情況下,孩子想盡辦法鑽漏洞,家長緊迫盯人,親子關係越發緊張。

曾有家長以為不買手機、筆電給孩子,就能避免他們上網,卻在孩子的床底下,搜刮出從來沒見過的手機、ipad等等,而孩子推說是同學借他的,追查下去沒完沒了。

楊錚宜說,九年級生是「數位原生代」,從小被各種電子產品圍繞,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手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上網可以搜尋資料、聽歌、看youtuber抒解壓力,和同學聯絡更是方便;建議父母不妨轉念思考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若嚴格禁止孩子使用3C,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據研究指出,亞洲兒童青少年族群網路成癮的盛行率是2%到18%;國際疾病分類所描述「遊戲障礙症是指個案出現一種遊戲行為模式,無法控制自己玩遊戲的時間,生活當中以電玩為優先,忽略其他的興趣和日常活動,即使造成負面影響,卻仍持續增加電玩的時間,通常症狀會持續一年而造成生活上重大脫序,如拒學、宅在家中;而門診看到的個案,大多未達網路成癮的程度。

楊錚宜建議「預防勝於治療」,當孩子向父母要求使用3C產品時,就是討論「正確使用網路」的好機會,家裡的電腦最好擺在公共場域,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網,引導孩子分辨網站、注意網路發言禮儀、辨識網路霸凌、網路世界可能隱藏的風險等,訂定適當的上網模式,家長也要避免權威式批評,並以身作則,留意自己使用3C產品的習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