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強調事實。科學放棄了從一套最基本的哲學說法,就能推導所有的結論,改為在每一個領域內,就事論事地收集事實。有人指責科學家說:「你們相信現代科學理論,難道不也是一種迷信嗎?」但科學家其實不迷信任何理論——很多情況下他們完全用不上什麼絕學,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事實收集在一起,就好像「集郵」一樣。只要有證據,反駁一個理論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圖/pinterest
文/萬維鋼
科學家強調事實。科學放棄了從一套最基本的哲學說法,就能推導所有的結論,改為在每一個領域內,就事論事地收集事實。有人指責科學家說:「你們相信現代科學理論,難道不也是一種迷信嗎?」但科學家其實不迷信任何理論——很多情況下他們完全用不上什麼絕學,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事實收集在一起,就好像「集郵」一樣。只要有證據,反駁一個理論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但是要想用證據建立一個理論,則要困難得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是人類這種動物最自然的思惟。
最簡單的規律叫作「相關性」。人是如此複雜的東西,我們根本沒辦法精密計算各種物質致癌的概率,比如說吸煙對肺癌的作用。科學家常用的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不需要任何高科技儀器,更談不上什麼門派的辦法:他們直接調查吸煙人群和不吸煙人群的肺癌發病率。
發現相關性,已經是一個足夠發表的科學成就,但相關性結論並不能指導實際生活。假設我用無可置疑的統計事實告訴你「吸煙的人更容易得肺癌」,而你不想得肺癌,那麼你能否推論出應該因此戒煙呢?
還是不能。因為也許癌變的肺會使人對煙產生需求;也可能存在某種基因,這種基因會使得一個人天生就容易得肺癌,而這種基因同時還讓一個人天生就喜歡吸煙。
進行實驗 提出機制
有相關性未必有「因果關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惟。想要明確證明吸煙導致肺癌,唯一的辦法是「做實驗」。受試樣本應該盡量多樣化,男女老幼、各種收入狀況、各個種族都有才好,但這其實很難做到。
得到因果性遠遠不是科學家的目標,科學不是一本寫滿什麼東西會導致什麼現象的食譜。好的科學除了能證明因果關係,還必須有一個「機制」,須能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你必須說明是吸煙導致肺變黑,而變黑的肺容易得癌症?還是煙草中有什麼化學物質可以直接致癌(正確答案是後者)。若是探討二氧化碳增多導致全球變暖,其機制是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它能夠吸收從地面反射回空中的紅外線,再把這個能量輻射出去,促使大氣溫度升高。
機制提出來之後,這個機制中的每一步也必須是可以驗證的,唯有做到這個程度,才算超越了集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