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閃一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這首兒歌雖然琅琅上口,但若想靜下心,好好觀察恆星的話,「閃爍」反倒變成了煩人的問題。在沒有光害的無雲夜空裡,我們平均可見到6000個左右的閃爍星點。星星之所以會閃,是因為地球大氣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鏡子屋,能夠讓星光到達地面前,將其散射。若我們以地表的望遠鏡觀察恆星,後者看起來好似閃爍中的微小光點,那是因為進入大氣的單一光束,在許多大氣層間產生了折射。
圖/lovepik
文/高詩豪
「一閃一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這首兒歌雖然琅琅上口,但若想靜下心,好好觀察恆星的話,「閃爍」反倒變成了煩人的問題。在沒有光害的無雲夜空裡,我們平均可見到6000個左右的閃爍星點。星星之所以會閃,是因為地球大氣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鏡子屋,能夠讓星光到達地面前,將其散射。若我們以地表的望遠鏡觀察恆星,後者看起來好似閃爍中的微小光點,那是因為進入大氣的單一光束,在許多大氣層間產生了折射。
大氣中不斷變化的空氣密度或對流風向,都能使光線變得彎曲,而非以直線的形態進入我們眼球。如此一來,光(星星)便會開始閃爍。有些同學可能會追問:「那麼行星怎麼不會閃爍?」行星之所以「看起來」不會閃爍,在於它們離地球比較近,以及反射光線的方式。
若將恆星譬喻成燈泡或蠟燭那樣的光源,會朝各方發出光芒;行星倒像是天空中的反射盤面,能讓眾多光點穿過地球大氣。這表示就算某顆行星的一道光束,遭到地球大氣層所彎曲,另一個光束也很有可能會往另一方向偏折;最終總會有足夠的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閃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