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財政部近日發布「2020年性別統計年報」,觀察綜合所得稅統計資料,2019年男性平均每人所得64.1萬元,是女性平均所得41.4萬元的1.6倍,且近年所得差距並未明顯改變,尤其又以執行業務所得、股利所得差距最大。
性別平權議題近年受到重視,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情況雖較減少,但從財政部性別統計年報中仍可發現,近年男女所得仍有一定差距,且並未呈現明顯改善,仍有不少進步空間。
據財政部統計,近年無論男性、女性平均每人所得,皆大致呈現增加趨勢,不過從2012年統計至今,各年度男性平均每人所得皆為女性的1.6倍,2019年男性平均所得64.1萬元,女性則為41.4萬元,主要所得來源為薪資所得、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等。其中男性平均每人執行業務所得是女性的1.9倍,差距在各類所得中居冠。
執行業務所得是指律師、會計師、醫師等專業從業人員,非基於僱傭關係提供專業勞務,且在受託範圍內具有獨立裁量權,男性平均每人所得為20.6萬元,女性僅11.1萬元,顯現女性在專業領域中的待遇仍不如男性。
男性的每人平均股利所得,也是女性的1.7倍,不過有趣的是,擁有股利所得的男性約260萬人,女性則有297萬人,但男性平均股利所得約17萬元,大幅高於女性的10.2萬元。
據了解,許多家庭主婦化身「菜籃族」,多以小額投資為主,獲利相對有限;男性投資人普遍投資金額較高,此外也因為企業負責人、董監事中男性比率偏高,導致平均股利所得仍是男性高於女性。
財政部也根據營業稅籍資料統計,2020年有94.3萬家營利事業負責人為男性,54.5萬家為女性,近年差距變化不大。若以行業區分,農林漁牧、礦業、營建業差距最大,男性是女性的3倍;僅住宿及餐飲業、服務業等,男女比率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