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財政部統計,上半年出、進口相抵,出超(貿易順差)表現亮眼達318.1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對中國大陸、香港和對美國出超各達493.4及106.6億美元,隨科技類產品出口暢旺,規模同創同期新高。
財政部說,去年(2020年)出口於疫情逆風下穩健成長,年增4.9%,在進口成長停滯、僅年增0.1%狀態下,出、進口相抵出超達593.9億美元,創史上新高。
今年上半年隨全球終端需求復甦,原物料價格高檔、出口需求強勁,進口值年增達28.6%;不過,在出口強勢成長31%比較下,出超仍高達318.1億元,寫下歷年同期新高,對上半年經濟成長有顯著貢獻。
從地區別來看,財政部統計,上半年以對大陸與香港出超493.4億美元最高,對美國出超也高達106.6億美元,均創歷年同期新高,對東協地區則合計出超118.6億美元,其中又以對新加坡出超63.5億美元最多。
相對的,上半年對日本、南韓、歐洲及中東地區則都呈現入超,進口金額大於賣出的出口產品金額,其中又以對日本入超132.3億美元最多。
財政部表示,入超不代表一定壞,對各國出、入超情形經常是反映國際供應鏈分工及跨國集團的貿易圈、夥伴關係,貿易商會有其長年合作採購的對象或國家。
財政部指出,上半年對大陸及香港出超較高,主因為主力的電子零組件出口市場為中港,對美國出超則是由資通訊產品出口所貢獻,美國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台灣對其出口的資通訊產品,如筆電、伺服器等多為終端消費品。
財政部說,台灣出口的電子零組件雖然很多背後買家都來自美商,但下訂後不少是先出口至大陸組裝加工、製成最終消費品才出口至美國,貿易上仍會歸類在對大陸及香港出超。
財政部表示,台灣對日本則是長期呈現入超,主因日本生產不少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如半導體設備、化學材料、車輛等,加上有地理相近性,造成部分產品進口依賴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