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新冠病毒疫情衝擊經濟,今年振興券如何發放備受關注。經濟部日前提出去年三倍券執行成效書面報告,直指促成千億商機,讓台灣連續兩年經濟成長率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在野黨抨擊該報告「太誇張、完全是大內宣」,呼籲紓解民間燃眉之急才是正道。綠營立委對今年擬發放「振興五倍券」樂觀其成,但提醒應與去年做法有所區隔。
經濟部上月底出爐的報告提到,去年透過三倍券發放達到「點火效應」,平均每人消費金額約五千七百八十五元,估計至少達到一千三百四十九億元經濟效益,帶動消費提升及國內經濟回溫,還創造人力需求提升。
該報告結語表示,政府透過相關振興方案,緩和失業與減班休息人數,改善就業市場情勢,帶動民間消費成長;依主計總處公布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概估值為百分之五點零九,二○二○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三點一一,連續兩年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一,領先全球所有已開發國家。
時代力量立院黨團總召邱顯智說,經濟部報告不該流於大內宣,應有相關科學實證和調查,「不該報喜不報憂」。民眾黨立委張其祿也說,「若發券就可達到經濟成長,那以後就發券就可以了嗎?經濟部的報告太誇張,去年GDP能夠成長,是因疫情讓外銷帶動,跟振興券沒什麼關係。」
國民黨立委李貴敏表示,去年政院發行三倍券,光行政成本就高達二十幾億,救命錢跟振興紓困是兩回事,「民進黨政府就不要再吹下去了,快點普發現金,舒緩民間燃眉之急才是正道。」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指出,今年的振興券要站在三倍券的肩膀上往前看,要和去年三倍券做法有所區隔;以去年經濟效益比例粗估,若發放「振興五倍券」(一千換五千),每人消費金額可達約九千六百元,估計可有二千二百三十八億元的經濟效益,她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