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瑋名
一九二八年,南京政府曾定梅花為我國國花,主要看中它在雪中還開出繽紛花朵,被比喻為逆境中還堅忍奮鬥,品味高而潔白自愛的精神。一九七○年代,國家處境如風中殘燭,劉家昌導演的電影《梅花》,適時鼓勵民心,而主題曲〈梅花〉也從此讓大家琅琅上口。松、竹、梅歲寒三友中,梅花和其他二植物一樣,深受畫家及文人喜愛。
王維的〈雜詩三首‧其二〉應是大家最孰悉的梅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藉由梅花,表達出對故鄉深深的思念。到了北宋因寫生風氣盛行,寫梅畫梅詩梅者極多。而梅與眉同音,因而近代畫梅加上喜鵲,寓意著「喜上眉梢」,頗受歡迎。
北宋徽宗是花鳥畫高手,也有梅畫留世,〈蠟梅山禽〉現藏於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S型的梅樹,下有水仙相伴,二隻白頭翁冬日相依,加上他的瘦金體詩:「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作品工筆雙勾賦色,寧靜又溫馨,頗有相依白頭過春夏秋冬的詩意。
徽宗一生坎坷,但對水墨書畫的發展,算是推波助瀾的人。他創立畫院,推廣寫生,又創瘦金體,為千古一人。唯畫中白梅並非常見的五瓣梅花,是重瓣白梅花。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就可以欣賞到重瓣紅梅花,每年二月,不妨到中正紀念堂梅花區找看看。
說到元朝畫家王冕,一般人以為他畫荷最有名,因為國小課本這樣寫,但事實上他是畫梅高手。王冕的祖先為宋代高官,到王冕時已家道中落,他少時白天牧牛,晚上到佛寺燈下苦讀,被譽為神童。王冕是一位個性孤傲,又滿懷悲天憫人思想的詩人畫家,晚年居於會稽九里山,屋名「梅花屋」,自云「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餘頭。」直到明太祖時為諮議參軍。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王冕的〈南枝春早圖〉,此畫梅樹老幹向下,新枝向上挺拔如鐵,而百梅依靠,詩云:「和靖門前雪作堆,多年積得滿身苔。疏花個個團冰雪,羌笛吹他不下來。」羌笛暗指外族,詩中透露出反元的期待,意思為我一生清骨,已被外族占領多年,到底春天何時到來?
最後介紹一位寫意大畫家徐渭,他生於明後期,字文長,號天池,晚號青藤道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一生經歷坎坷、際遇悲慘,致使他的畫風別具一格,大寫意宛如其人,作品筆墨老辣,筆畫蒼勁宛如力貫千金,風格狂放奇峭。他的畫作常有冬梅和香蕉一起出現,這種夏冬、熱寒對立的畫作,無不是他對自己人生的敘述表達,到底是蕉熬冬或梅耐夏?而連鄭板橋都稱自己是「青藤門下走狗」,可見多麼敬佩欣賞他,而其畫風影響至今。
梅、蘭、竹、菊並列為「四君子」,不論白梅、紅梅皆濃而不豔、冷而不淡,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所沒有的。而我們寒中賞梅,端看它的樹骨直挺挺,如寒風中站哨的尖兵,挺直腰靜靜抬頭傲視群倫,好雄武;而花朵如玉閃亮,又如同小鳥般緊依樹骨相伴,真是美女伴英雄!難怪古人喜歡剪一支梅枝插瓶慢賞,既雅緻又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