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郡益
起初,是父親教我如何寫書法的。
濃密的夜色如潮水般將我包圍,寂靜的夜晚常引發各種思緒,而書桌前的臨摹,似乎能將惆悵的思緒轉為恬淡。
平常的我,是個毫無儀式感的年輕小夥子,每天的生活,無非就是藉由瘋狂地啃食書本去彌補思緒的空洞。直到憶起童年時,父親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
「寫點書法吧!」當時的我向內心喊話,原本只是無心插柳,沒想到會將此儀式延續至今,「每日一書」變成了習慣,毛筆的筆頭,就是我宣洩壓力、抒發感懷的好地方。
時至今日,我依然會向父親討教書藝,甚至幫彼此鋪紙、磨墨,一邊交談一邊書寫。父親亦擅長畫水墨,每當興之所至,便會畫幾株荷花或幾幅潑墨山水,完成後還會請我題簽。雖然我總生怕破壞了父親的佳作,但想同為父子亦是相知相惜的文友,便不再推辭。
我們父子的感情確像是古代文友間的好交情,互贈對方字畫,抑或是互相評點,從中體悟人生的哲理,也讓彼此的感情更加親密。而在與父親的交談中,我了解到,親子感情的厚薄,是可以利用濃淡乾溼、筆畫粗細來顯現的;過去、當下或是未來的心情,是可以蔓延至筆桿甚至紙張上的,彷若已成為彼此的一部分。
試想,世上有多少家庭彼此劍拔弩張,或是冷淡如陌生人?生活中的那些爭吵和委屈,那些疏離的背影、彷彿一座死寂潭水的互動,可能正是因為缺乏了儀式感。
日常的儀式感,彷彿是一縷輕柔的陽光,讓冰凍的心靈無聲融解,使一家人的感情得到昇華,和樂融融。
某種意義上,它扮演著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角色,好似給乾渴的家庭生活注入一股清泉,從此充滿生機和希望。
什麼才是有儀式感的生活?我想,應是不辜負生命,不辜負自身與家庭,不辜負每朵鮮花盛放的靜好日子,並且伴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