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潑墨荷花〉
紙本水墨設色,45×60cm
款識: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爰翁。
鈐印:乙巳(朱文)。大千惟印大年(朱文)。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張大千〈墨荷〉
紙本水墨,31.1×39.1cm
款識:塘坳間意思,池面好丰神,爰。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朱文)。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文/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張大千從小學畫及書畫鑑賞,年輕時與二哥張善孖昆仲二人於上海成立畫齋「大風堂」。大千先生長年吸取各家之長進而融和一體,在畫壇素有「五百年來一大千」之封號。
大千先生識見深廣,為人豪邁,畫作呈現出一種磅礴之氣,詩、書、畫、金石並進,終能自成一家之格。潑墨原是中國畫的技法之一,須大筆飽飲水墨,以高速度落紙,一氣呵成。
晚期張大千借傳統潑墨之法始於荷花,後及於山水,技法上復活了古代的潑墨,更用同法嘗試潑彩,為我國傳統畫法延展了新的一步,並成為大風堂揮灑畫風之典型。
大風堂門因張大千之名享譽畫壇,從上海、四川、香港、巴西到台灣各個時期所收門生為數甚多,較為知名者包括孫雲生、孫家勤、何海霞、李秋君、匡仲英等,形成大風堂畫派體系。
上圖〈潑墨荷花〉以潑墨與潑彩法大片渲染,幾不視物象,僅微用墨筆點寫花瓣水草,水氣瀰漫躍然紙上。〈墨荷〉則是以粗筆重墨寫出大片荷葉,橫斜占據畫面大半空間,造成平衡張力。荷葉旁及荷梗下用細筆淡墨勾畫一盛開荷花及一花苞。荷葉與荷花色彩鮮明對比,充分展現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
展期:即日起~9月30日
時間:9:00~18:00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
二樓第一展廳
電話:07-6563033轉4002、
4003
網址:www.fgsbmc.org.tw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館時間
請關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