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鈺崑
所有的大型頒獎典禮,總是將重要獎項留待最後一掀高潮,2016年第53屆金馬獎更是如此,那一年,最佳女主角頒出了金馬史上首次的雙影后,那就是《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與馬思純。
《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同名短篇小說,敘述家教良好、恬靜嫺淑的林七月,在13歲初識個性外放、古靈精怪的李安生,兩個女孩從此時而分離卻始終交織的愛恨人生,而她們的愛、恨來自一個男孩——蘇家明。外型俊朗又品學兼優的家明跟七月很像,在安生的鼓勵下,七月主動追求家明,兩人稱得上是眾人眼中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可七月不知道的是,同樣愛著七月的安生與家明,彼此卻也有莫名的情愫,整個故事就在三個人糾葛的感情中開展。
乍聽這樣的角色關係,不免讓人聯想到另一部同樣改編自小說的經典電影《流金歲月》。蔣南孫與朱鎖鎖,林七月與李安生,同樣都初識在年少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愛上的都是一名叫做「家明」的男子,但兩部電影呈現的卻是不同的面貌。《流金歲月》可說是華人耽美電影的代表,而《七月與安生》則將重點放在角色的深層刻畫。
如同飾演七月的馬思純在獲獎時所說,這個獎項圓滿了這部電影,因為七月與安生本來就是一個人,既嚮往安定又渴望自由,一如電影中安生以七月為筆名寫下兩人的故事,一如劇中的小說最後兩人生命的翻轉。而周旋在兩人之間的家明,真的是個腳踏兩條船的渣男嗎?其實他也只是反映了七月與安生各自的心裡糾結,以及在每次決定後的捉摸不定的反覆。
有趣的是,《七月與安生》在眾多電影獎都入圍了最佳女主角或最佳女演員的獎項,但多數都只有飾演安生的周冬雨被提名,或雖然雙提名但由周冬雨獲獎。不可否認,安生的人物設定確實有較多外顯的演技展現,但七月一角前後的情緒轉折,以及貫穿全劇的聲音主述,卻也不容小覷。加諸前面所說兩個角色其實是一個人的兩面性格,沒有勢均力敵的演出,都同時會黯然失色,也更能看出當年金馬評審的慧眼獨具,及不拘泥於規則忠於藝術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