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如是說】飲食六宜

文/星雲大師 |2021.07.14
5837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生活起居離不開飲食,然而飲食要有節度,要吃得有規律,才不至於吃出許多毛病。乾隆皇帝認為:「不貪不淫可以養德,能清能淡可以養壽;少食少怒可以養神,無求無爭可以養氣。」一個人若要處世成功,必須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我們的飲食,要怎麼吃才健康呢?

第一、飲食宜早才能活力充沛:飢腸轆轆會讓人精神不濟,但現在的上班族,常常早餐不吃,長久下來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一部車子,加滿了油,才能長途奔馳;同樣的,早餐吃飽,五臟機能才會正常運作,才有充沛的活力。


第二、飲食宜緩才能有助消化:古人說:「學習要深鑽細研,吃飯要細嚼慢嚥。」佛教講正意受食,狼吞虎嚥,會損胃傷腸,消化不良。多多咀嚼,口中唾液能潤濕、分解食物,有助腸胃的消化、吸收。

第三、飲食宜少才能長歲延年: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吃得過飽,不但腦滿腸肥,而且百脈不調,日積月累,身體就容易生病。所以「喫飯八分飽」,才會「壽長不見老」,腸胃沒有負擔,才能少病健康又長壽。

第四、飲食宜溫才能滋潤養身:食物太燥,令人口乾舌燥,太涼又容易瀉肚子,或者吃得太熱容易燙傷喉舌,而冰品讓食物滯留腸胃,也會造成代謝不順。所以飲食宜溫,才能滋潤養身。


第五、飲食宜軟才能保健腸胃:粥能養生,所謂「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東西煮得太硬不易消化,煮得太爛,又會流失營養。熟而柔軟恰當的飲食,對於一般人,或病者、老者都適宜。

第六、飲食宜淡才能耳聰目明:濁食辣味,讓人暴躁混沌,古人說:「吃得口腹之欲,傷得五臟六腑。」何如「口中吃得清和味,腸腹無礙神腦明」,粗淡菜根香,才能讓我們神清氣爽,耳聰目明。

俗話說,能吃是福氣,貪吃生煩惱,《大薩遮尼乾子經》也說:「噉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寤寐,應時籌量食。」因此如何避免因「五味令人口爽」,而影響身心呢?


第一、飲食宜早才能活力充沛。

第二、飲食宜緩才能有助消化。

第三、飲食宜少才能長歲延年。

第四、飲食宜溫才能滋潤養身。

第五、飲食宜軟才能保健腸胃。

第六、飲食宜淡才能耳聰目明。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2‧星雲法語2》


圖/取自網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