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不產乳馬逛草原 德牧場轉型掀素食革命

 |2021.07.13
2855觀看次
字級
德國布特亞丁根半島的布滕蘭牧場,如今是動物的退休之家,圖為經營者格德斯(右)及穆可。 圖/取自布滕蘭牧場臉書
德國布滕蘭牧場工作人員餵養牧場中的豬、雞。 圖/取自紐約時報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鄰近北海的德國布特亞丁根半島上,有一座名叫布滕蘭的牧場(Hof Butenland),那裡的牛無需產乳、豬會睡到日上三竿,按一般牧場經營原則,早該送屠宰場卻還悠哉度日。這座牧場讓人反思動物的用途,也間接說明德國這個肉食大國在飲食傳統上的改變。

布滕蘭牧場是一座家族牧場,六十多歲的場主格德斯(Jan Gerdes)一九八○年代接手父親傳下的牧場,雖然改為有機牧場,仍避免不了一些他眼中的粗暴之事:牛的功用就是產乳,小牛生下來就被帶離母親,而母牛有多年時間一再授精生小牛。

聽了小牛想找母牛的哭聲數十年,格德斯幾年前想結束營業,把牧場裡的牲口賣了,買方開了一輛大拖車去收,但牲口太多運不完。格德斯決定,把剩下的牲口放回自家草原,再也不賣。一個新構想就此誕生。

人們關切畜養方式  素食者增加

布滕蘭牧場轉型為動物的退休之家,收容了牛、豬、馬、雞、鵝、狗。在牧場中,動物隨意漫步,牠們會從建於一八四一年的紅磚農舍,沿著三線道路,走往一百英畝的草原,再慢悠悠晃回去。牛沒有擠奶時間,厚稻草堆裡的豬,多半睡到正午之後才開始活動。沒有哪隻動物是為人而活,牠們基本上與牧場的工作人員平等共存。

格德斯的伴侶穆可(Karin Mück)如今與格德斯共同經營牧場,穆可說:「我們得想想如何過不一樣的生活,與動物和平共存。」

德國素以肉食及起司聞名,在這樣的國度,專門供應肉品及乳製品的牧場停止生產,稱得上是革命性改變。但這種改變其實呼應著德國肉食傳統的變化:去年德國人平均消耗的肉食,創下一九八九年以來的最低紀錄,每人全年食用一百二十六磅(約五十七點二公斤),同時,素食人口增加為二百萬。甚至有專家指出,由於關切牲口的畜養方式,就連一些肉食者也開始多購素食品、少購肉品。

在布滕蘭牧場,不再把動物當作商品,這不只是倫理道德問題,還被視為攸關地球存續的問題,因為大量生產的牧場製造了許多溫室氣體,是地球暖化的元凶之一。

解決地球存續問題  先停止吃肉

格德斯說,如果想救地球,就必須停止吃肉,他認為,人類已有實際執行改變的經濟力,但我們必須想改,才能真正改變。

為了維持牧場運作,格德斯和穆可起初仰賴出租度假小屋,後來許多遊客希望捐款資助退休動物,於是他們成立了布滕蘭牧場基金會。該會的社群網站上,都是動物悠閒度日的圖像,有死忠粉絲固定捐款,足夠基金會僱用獸醫、聘二名員工及其他經常開支。

布滕蘭牧場現在每月為捐款人舉辦兩次團體導覽,未獲邀請的訪客多半只能吃閉門羹,穆可說:「我們被稱作是牛的退休之家。你不會出現在哪個養護之家,逗弄那裡的老奶奶,為何在這裡要不一樣?」如今布滕蘭牧場每周大約接到數十通電話,要求收容在其他牧場的動物,候補名單很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