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羅莎造成全台不小損失,檢討起來,許多損失都是施政因素造成居多,應平正檢討。
以橋梁為例,如苗栗縣彼岸橋、嘉義縣金福橋、台南縣永興吊橋等,橋齡都在三十至五十年之間,當地居民一再陳情改建,政府都推說「無經費」,居民則認為當地人口少、選票不多,所以不被理會。
道路如蘇花公路,每遇颱風都因落石坍方而中斷,甚至遊客受阻遇險,上月聖帕颱風即造成多處坍方,迄今仍不斷坍塌,整修已花掉一億餘元,公路總局將再編列十五億元改善,但不保證以後不會再坍,這次柯羅莎使蘇花公路再受重創,因此蘇花高的闢建又被提出,但先前北宜高是政策「強渡關山」的產物,就環保立場,政府有無全國一致標準?若有,為何北宜高可建,而蘇花高不可?
在電力方面,造成兩百三十多萬戶停電,有些民眾只好使用發電機照明,一對夫妻因使用不當,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不幸喪命;經濟部的報告則說停電地區全已恢復,這樣睜眼說瞎話,使內政部長李逸洋很不滿。試想,如果很快修復供電,民眾需要動用發電機,而因此送命嗎?
其他如中南部的稻子、蔬果,也傷得不輕,但政府只宣告有無達到損害補償、低利貸款標準,看不到有效預防蔬果因颱風漲價的辦法,只會說葉菜類菜太貴就吃根莖類,米貴就吃地瓜吧。
橋、路是民眾上學、上班、討生活的基本憑藉,政府卻用選票多寡決定需要與安全,電、食物更是不可缺,政府則以粉飾太平或「何不食肉糜」的白目意圖蒙混,無異颱風過後又颳起酷毒的「精神強颱」,真是讓人民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