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經常提到「二六時中」,比方「二六時中恆吉祥」或「二六時中不離道」,究竟二六時中是什麼意思呢?這與古印度人對於一天的時間畫分有關。圖/River
中國古代將天球等分成12個區域,人們依一天中太陽所在的方位來確認時間,也就有12時辰的計時制度。到西漢制定曆法時,則以十二地支來命名12時辰,同時還各有一個非常鮮明有趣的別稱。圖/River
文/維尼老師
在佛教中經常提到「二六時中」,比方「二六時中恆吉祥」或「二六時中不離道」,究竟二六時中是什麼意思呢?這與古印度人對於一天的時間畫分有關。
古印度人將一天分成白天(日)和晚(夜),然後再各區分成3個時辰: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二六時中就是說日夜(二)合起來共6個時辰(六),也就是指一整天的所有時間。所以說「二六時中恆吉祥」或「二六時中不離道」就是無時無刻都吉祥、都不離道的意思。
《金剛經》裡就有對於上述時辰的描述:「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除了古印度人將一天分成6個時辰,中國古代則將一天分成12個時辰,而現在世界統一將一天分成24小時,好像用的都是十二進位,並非現在人類文明採用的十進位系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人們認為,古文明常採用十二進位的原因可能是:一、月亮一年公轉地球12圈;二、如果單手用拇指去數其他手指的指關節,一共有12個;三、12有6個因數(1、2、3、4、6、12),10只有4個因數(1、2、5、10),採用十二進位在除法運算上更容易處理。如果原因是第三個,那古人的數學能力真不容小覷啊!
古埃及人在一天的時間畫分上也使用十二進位。他們在一年的夜空中,挑選36個星星或星座(叫做Decan),每個晚,有12個Decan會每隔一段時間(長短不一)依序從地平線升起,因而將夜晚分成12個小時;同時,將白天分成10個小時,再加上黎明和黃昏各1小時,合起來也是12小時。現在「白天12小時+晚12小時=24小時」的系統,正源於古埃及。
而中國古代將天球等分成12個區域,人們依一天中太陽所在的方位來確認時間,也就有12時辰的計時制度。到西漢制定曆法時,則以十二地支來命名12時辰,同時還各有一個非常鮮明有趣的別稱:
大家熟悉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指的就是子時的鐘聲;著名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後、人定初,說的大約就是晚21時左右的時間。
綜上所述,在世界各古文明──尤其在時間曆法中,「12」這數字實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及對後人深遠的影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