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九月核心物價年增率為百分之一點九四,創下近五年半新高,主計處「終於承認」漲幅相當顯著,而且官員私下表示,民生物價上漲壓力還在持續中;此外,九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三點零八,是近二十三個月新高。
財經官員透露,因為第四季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可能突破百分之二點五,中央銀行勢必面臨進一步升息的壓力。
儘管這是主計處八個多月以來,首次坦承核心物價漲幅相當顯著,點出了民眾未來會「日子更苦」,但猶把罪過推給颱風,筆者認為,主計處還是沒有反省能力。
所謂核心物價是指排除受季節、天候影響,價格波動較大食品、能源類的物價後的數據,各國類似我國中央銀行的機構相當重視,原因是核心物價大幅上揚,會使通貨膨脹壓力加重,抵銷經濟成長的動力,造成經濟衰退,因此若核心物價上漲,有經濟過熱現象,這會以升息壓抑通膨。
奇怪的是,核心物價大幅上揚是反映經濟過熱,可是縱觀國內的經貿數字,不但在四小龍中吊車尾,競爭力也一直下滑,一般民眾收入原地踏步,非但沒有享受到經濟長的幸福,反而都在為物價不停上漲煩惱。
連續幾個雷聲大雨點小的颱風,造成所謂的「預期心理」,加上國際原物料行情不斷上揚,使得台灣民生物資價格「易漲難跌」,台灣民眾的日子愈來愈難過了,大賣場可提供一把五元的葉菜,但政府單位卻束手無策,官員不是避重就輕,就是故意選大賣場的特價品作基準,然後告訴民眾物價「尚稱平穩」。
不論官員回避也好,承認也罷,核心物價、CPI上揚是事實,民眾每天面對物價上漲的壓力點滴在心頭,筆者認為,央行升息只不過是抑制通膨的手段之一,而且升息會加重民眾房貸、車貸,與中小企業融資利息的負擔,對民間消費意願和企業借貸有很強殺傷力,不宜太過頻繁使用,政府應該全方位考量以各種方式壓抑物價上漲,若一味升息,可能造成更難解決的經濟、民生問題。
范仲禮(基隆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