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痛批颱風假浮濫,彈性放假多且長,影響以外銷為導向的台灣產業。
決定放颱風假與否,是視中央氣象局的預報資料,這觸及專業,應由專家學者探究,不過筆者在公司負責外銷業務,對彈性放假有話要說。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任內,批示今年所有的民俗節日一律「彈性放假」,當時可能自認可以藉此擄獲離鄉背井工作民眾的心,官員或政治人物或因一時興起,或因特別考量推出的政策,即便物換星移、人事全非,但政策有延續性,必須繼續執行,若是真正利民的政策還好,就怕是利弊參半的兩光政策,人民還得持續忍受。
以「彈性放假」而言,筆者一直抱持反對立場,倒不是全然否定這項可為民眾帶來更多假期規畫、刺激國內旅遊消費的政策,但身為外銷第一線的筆者來說,「彈性放假」絕對是夢魘而不是福利。
每次彈性放假,我都得向新客戶解釋,老外也一直問,為什麼台灣已位居亞洲四小龍之末,還要放這麼多假?老外想法很單純、很直接,他們不懂台灣政府在想什麼,為何總是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或許官員會辯稱彈性放假會補上班,對企業並不會造成損失,但這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心態,會不會影響企業,尤其是外銷高比例的企業,不是取決於時數的總量,而是和國際接軌的timing。
彈性放假日企業得加派人手留守,因為還是會有國外客戶來訪洽談,老外不可能因台灣獨步全球的彈性放假,變更走訪亞洲的行程;股市因彈性放假休市,但因外資照常按照周休二日放假,周六補行交易,成交量就較正常交易日少掉四百億元。這些不是一句「上班時數並沒減少」就可帶過。
請官員在制定政策前多考量影響層面,鄉愿不討好的政策,反而妨害國家經貿正常運作。
湯明先(高雄市/公司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