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全台8、90歲長者施打AZ疫苗,傳出至少10起死亡事件。台中、新北各3例,竹縣、竹市、彰化、嘉市、北市各1例;死亡多有慢性病史,各地衛生局正協助調查死因,將先通報中央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系統,協助家屬提出救濟申請。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台灣因新冠染疫死亡者,截至今年6月16日為止,有478人不幸病逝。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據4月19日以前統計,確診病例中多為境外移入青、壯年人;4月20日以後,確診者多為本土感染的中、老年人,這也是近期致死率大增的主要原因。
國內重症死亡人數,前天好不容易降至8例,昨天又增至18例。台灣這波本土疫情致死率偏高,高出全球平均值,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這與患者年齡較大,且合併慢性病有關,目前死亡病例平均年齡為72歲,超過8成有潛在慢性病史,且1成8個案是在3天內病逝。
至少143病患 病入膏肓才確診
台大醫院附設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表示,台灣確診病人死亡率偏高,有3種可能性,一是死亡人數異常的多,分子太大;二是確診人數太少,分母太小,造成比率高;三「以上皆是」。如果是死亡人數較多,在醫療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擋不住病毒奪走人命的力量,甚至在醫療來不及介入的狀況下,造成死亡,這也說明不少個案為到院前死亡。
陳建仁16日在臉書提到,從今年4月20日至6月13日的年齡別新冠重症率和致死率觀察,這兩項指標都與「年齡」密切相關,隨年齡增加,呈現快速上升。目前接種疫苗的優先順序,是依據「感染應險」和「重症或死亡風險」來排列。就重症或死亡風險而言,從高齡長者先打疫苗,再依序隨年齡下降,最後排到壯年及青年人,很合宜。
他強調,在這新一波流行,50歲以上確診病例高達5成5,所以致死率就會高出全球的致死率。但要比較不同國家致死率的差異,需比較年齡別或年齡標準化致死率,才可排除不同國家確診病例年齡分布不同的影響。
王明鉅分析5月18日到6月9日共321名死亡個案資料,約2成是死亡當天或死亡後才確診,2成4是確診後3天內死亡。他估計上述死亡個案中,可能至少有143名病人因較晚確診,直到病情嚴重,才被診斷染疫,「就算台灣的醫療能力再好,患者已經病入膏肓,回天乏術」。
因此,他建議廣設快篩站,以提早發現感染者,讓確診者及早接受治療,死亡率方可逐漸下降;而除了政府主動篩檢,也應該推廣全面性個人居家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