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皇甫忤旨

文/嚴陽 |2021.06.16
1144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二‧論納諫》中,記載了一件事:貞觀八年(六三四),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忤旨,太宗認為他是訕謗。侍中魏徵進言:「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云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歎息者六。』(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只有一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則有六件。)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太宗回覆:「非公無能道此者。」並賞賜德參二十段帛。

陝縣丞皇甫德參當時是為了什麼事而上書唐太宗?原來唐太宗打算在洛陽修建宮室,以便定期去居住。這時,身為陝縣(一說中牟縣)的縣丞皇甫德參不顧自己的職位低下,大膽上書唐太宗,堅決反對修洛陽宮,認為這是勞民傷財之之舉。唐太宗看了皇甫德參的奏章之後很不滿意,他在朝堂上十分生氣的對大臣們說:「難道要國家不役使一個人,這個小小的縣丞才會滿意嗎?」頓時讓現場氣氛變得十分緊張。

縣丞,為縣令的佐官,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這樣的基層官員在皇帝眼裡並不算什麼,而且他「諫諍」的內容,正是關係到皇帝自身的物質享受。所以,唐太宗不高興是可以理解的。

幸好這時候魏徵說話了,他是怎麼勸解的呢?魏徵從漢代賈誼給漢文帝上書中的一句話說起,進而說到身為人臣,向皇帝進諫的不易:如果言辭太過平緩,那麼根本無法打動人主之心;假如言辭稍稍激烈一些,又有可能讓人聽起來像是惡意誹謗。而魏徵的這番話果然打動了唐太宗:身為皇帝不能太過計較進諫者的態度或言辭,而應著重在省察其用心,是不是真心為了幫助皇上匡正補過。

事實上,皇甫德參雖然與唐太宗身邊的房玄齡、杜如晦、王珪等近臣也是朝廷忠臣,但他的地位和權力遠遠不能相比,或許在表達的方式上也有欠缺。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他勸唐太宗打消修建洛陽宮的目的,是出於對皇帝、對朝廷的一片忠心。在魏徵的一番開導之後,唐太宗恍然大悟,他不只肯定了魏徵的率直與中肯,而且隨即下令賞賜皇甫德參二十段帛。

巧合的是,這時陝西、河南一帶因為大雨,淹了很多人家,唐太宗因此停止了洛陽宮的修建,把備用的材料送到災區,幫助農民修建住房,結果,贏得了老百姓的一片讚譽。

唐太宗的睿智,在於他能夠聞過則喜,善於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和建議,避免了因為獨斷專行而可能犯下的錯誤;幸運的是,在他身邊有像魏徵這樣的諫臣、忠臣,在這些近侍的忠臣之下,還有皇甫德參這樣的無數忠誠不二,敢於忤旨的基層官員,並且因為有這些「諫臣」的存在,唐太宗才得以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明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