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析】 中華商場的記憶與想像

文/尚智 |2021.06.15
900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前陣子因為《天橋上的魔術師》上映,重新引起社會大眾對台北中華商場的回憶與討論。無論是作家吳明益的同名原著小說,或是導演楊雅喆的改編電視影集,都是令人讚歎的優秀作品。不過,本文想從另一個角度,透過梳理文學(或戲劇)與歷史的關係,探討大眾對過去的集體記憶。

首先,以歷史學的立場來看,「真實的中華商場」在一九九二年拆除後已經消失而不可得,《天橋上的魔術師》透過大量史料。如官方檔案、新聞報導、攝影照片及影片等為基礎,創作出一個魔幻寫實的迷人場域,也就是「文學的中華商場」,但是這並非「歷史的中華商場」。

兩者的相同之處,皆奠基於追求真實的大量細節,但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的現場,無法檢驗是否完全真實;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文學中有虛構的創作成分,歷史則強調時代背景與脈絡化的理解。

現在媒體與網路上對於中華商場的諸多討論,很容易產生兩種偏離歷史脈絡的認識:第一,把中華商場擴大為所有老台北人的集體記憶,彷彿活在那個時代的台北人都去過這個地方,原因是這些發聲者都是對中華商場有深刻記憶的人,聲量自然比較大。實際上,筆者問過身邊那一代的台北人,有些人很少去中華商場,印象不深,成為沉默的大眾。

第二,許多發聲者對中華商場的回憶過於美化,甚至對那個時代也有溢美之詞,容易讓年輕人對中華商場產生美好的想像。上一段提到,有些老台北人很少去中華商場,有的家庭甚至不准小孩去,其中一個主因是中華商場(尤其是後期)給人危險與髒亂的形象,這是現在對中華商場充滿懷舊之情的人們經常忽略的一點。

中華商場具有住商混合、容納大江南北多元文化的「大雜院」特質,在那個資訊封閉的年代,這裡有舊書店、唱片行等各種店鋪,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隱約透露出這個空間的多樣性及混亂性質。另外,中華商場也曾經是那個年代年輕學生打群架的地方,或者說是一個藏汙納垢的灰色地帶,這是讓某些老台北人感到危險,甚至止步的原因。

從大眾對於中華商場的回憶可知,人們對於過去常有美好的懷舊想像,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學創作的題材。

不過,回歸歷史,過去不一定是那麼美好,尤其中華商場的主要魅力,在於那個時代罕見的空間異質性,隨著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這樣的空間,最終消逝於一九九○年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