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十一歲的林小妹熱愛打排球,是名運動好手,但沒想到年紀輕輕的她,不僅經常便祕,且連續一到兩個月排出血便,經醫院檢查疑似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隨後確診為克隆氏症,接受治療與進行飲食調整後,林小妹重回最愛的排球場、參加童軍團。
IBD屬於免疫失調疾病,好發於二十到三十五歲及六十歲以上兩大族群,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種。前者腸道發炎的部位是連續性的,多在直腸與大腸;而後者發炎的部位是跳躍式發生,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發炎症狀,但多數發生在大小腸交接處。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專任主治醫師鍾承軒表示,國內患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逐年增加,以每年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的比率上升,其中不乏兒童及較為年輕的患者。
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說,十八到二十歲前確診的兒童病患不在少數,約占總病例數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有成人患者其實早在十八歲前就有症狀,卻延遲確診。
若未及時治療,發炎持續將使病情愈來愈嚴重。鍾承軒表示,病患可能發生腸胃道出血、穿孔、廔管、惡性腫瘤等併發症。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強調,較年輕的病患或持續發炎、合併有原發性硬化膽道炎的患者,有較高的癌病變風險。
除及時診斷、穩定服用藥物,要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降低併發症風險,飲食調整也是重要的一環。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急性發炎初期會先暫時性禁食,之後以均衡飲食為原則,採取低渣或高蛋白飲食,不食用油炸、油煎等烹調方式料理的食物,且要降低纖維的含量,避免纖維多的蔬果及全穀類和其製品,包含竹筍、奇異果、番茄、糙米、燕麥、玉米、芋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