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霧峰明台中學操場旁立有「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在台灣文化界是個很重要的標記。
以倡導傳統詩,主張「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櫟社」,是日治時期,由台灣的古典詩人林癡仙、賴紹堯等人組成的文人社團。一九二二年,櫟社成立二十周年鐫刻的碑文,是林幼春撰寫,碑記由林大智題字。
以振興漢學為使命的林大智就是林子瑾,其父親林染春,母親為台中首富吳鸞旂的姐姐,當年林子瑾即出生於吳宅。林子瑾早年留學,深受西方思想的洗禮,曾以林疋筆名翻譯「德國史略」、「俄國史略」等書,與他有叔姪關係的林獻堂也是櫟社會員,後來他們共同創辦了「台灣文化協會」,以闡揚本土文化。
民國十三年,日本以「台灣議會期成立同盟會違反治安警察法」為藉口,搜捕全省台灣文化協會幹部,擔任台灣總督府評議員的林子瑾,因此到北京避風頭,後來便一直定居在北京,曾擔任袁世凱當權時的教育部長,與汪精衛政權的北京市長兼台灣同鄉會會長,一九五四年客死異鄉。
林子瑾有一首「詠黃虎旗詩」︰「一場春夢去無痕,畫虎人爭笑
自存。終是亞洲民主國,前賢成敗莫輕論。」是感嘆台灣民主國的早夭。一八九五年,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在台灣的統領劉永福、丘逢甲等人,不願為異國臣子,以永清(以示不忘大清)為年號,以藍地黃虎為國旗,推舉唐景崧為大總統,現台博館藏有一面已故知名畫家林玉山重繪的「黃虎旗」。
今位於台中的瑾園,即是林子瑾興建的,而台中市已被指定為古蹟的「林氏宗祠」,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原在今大里市,西元一九一七年,林子瑾等人發起募捐,之後移至南區國光路五十五號今址。
*相關網站www.mayland.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