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一名三十一歲男子三年前因心肌梗塞送醫急救,右冠狀動脈因大量血栓造成血管阻塞,抽血發現血小板數目極高;之後透過骨髓及基因檢測發現,患者因基因變異,罹患「血小板增多症」造成凝血功能異常,出現反覆性出血及血栓的情形,經透過降血小板藥物治療後,血栓狀況才大幅改善。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指出,近年來門診因心肌梗塞就醫的年齡層大幅下滑,雖然多數是因不良生活習慣、三高所致,但像這名患者不明原因反覆血栓,且無論運用任何治療方式都不見效,則需進一步釐清病因。
血液腫瘤科醫師葉士芃說,血小板增多症每年發生率僅千萬分之一,此症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前者為基因變異,使得骨髓中血小板前驅細胞不正常增生,導致血小板數量激增,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必須透過降血小板藥物治療;後者是因感染、藥物或缺鐵性貧血等造成血小板增加,通常只要找出病因並排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