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居家壓力更大?利用這3點 讓身心靈紓緩

 |2021.06.08
1370觀看次
字級
新冠疫情一直關在家反而壓力更大,看窗外呼吸新鮮空氣,晚上獨自一人做簡單運動,有助紓緩身心壓力。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新冠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相較於全世界早已居家防疫或封城,台灣才正開始。

圖/unsplash

新冠病毒肆虐,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也真的隨著疫情爆發而一直增加,全球皆如此。例如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0%以上的增長。

原來天天「零距離」,不會確保「零吵架」的。「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也可能變成親情煉獄。」這些在新冠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專家學者稱「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在2020年進行的「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的一項研究,針對美國和加拿大7000名的一般民眾的心理測試。

圖/unsplash

研究人員初步發現,加拿大和美國的民眾,目前已經開始有25%民眾,符合了這個新詞的出現,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CSS)!

這些症候群表現在日常行為,會有完全莫名行為出現,如:個人的壓力行為、社會壓力行為、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訊息等等。也就是說,因為新冠疫情在家時間更長,不只個人工作還加入家庭因素,讓原本應有的獨立生活變成加總打包一起,加上孩子停課在家仍要線上學習,總總因素讓人承受更大壓力,讓人開始反常。

圖/unsplash

關在家上班其實也能有紓壓方式,天天利用以下3點,除了紓緩壓力,更能讓自己獲得心靈上喘息。

利用晚上一個人 簡單活動筋骨

白天在家一團亂,但到了睡覺時間,人、寵物總會歸位休息,這時就是自己獨處時間。不妨做點輕鬆紓緩肩頸、腰部運動,讓緊繃多時的身體放鬆一下,會有
不錯效果。

享受自己獨處時光其實在工作、生活、精神健康上都有不錯的幫助,印度喬治國王醫科大學(King George’s Medical University)老年心理健康系 Sarvada Chandra Tiwari 博士也認為,人類在「獨處」時,其實是享受的,而且能夠提高創造力,以及強烈的自我實現感,是一種有助於個人的自我發展的方式。

影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

放下手機、平板 開始放空

人的腦就像一台電腦,一下子放太多東西進去,運作速度也會變慢,大腦一直處於高速運轉狀態,當然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休息一下,當大腦處於放空狀態時,大腦中的α腦電波會增強,有助於抑制訊息超載,進而讓人放鬆精神、減輕壓力、緩解焦慮。

圖/unsplash

當一個人發呆意識放鬆時,腦電波低到只有9~13赫茲,比意識清醒有緊張感時的14~30赫茲低了很多,可以讓大腦獲得休息,維持相當時間的放空發呆,可以讓大腦皮層的灰質變厚,腦細胞的活躍程度增加。

圖/unsplash

看窗外呼吸新鮮空氣 有助紓壓

單純打開窗戶、看看窗外,就能幫助你放鬆?聽起來很簡單不過確實有效!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Peter Kahn以實驗證實了這個說法。在實驗中,辦公室內的3組受試者分別能看到3種不同的風景,第一組看到的是窗外真實自然的風景,第二組看到的是以電腦畫面所呈現的相同窗外風景,第三組則沒有任何風景可看。實驗證實當壓力產生時,那些正對著自然風景的受試者,心跳恢復正常的速度是最快的,證明了當人們與大自然產生連結時,對於身心狀況都會有所幫助。

圖/unsplash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