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全面監控的數位時代《隱形牢籠》

文/彼德布隆  |2021.05.30
1666觀看次
字級
時報出版《隱形牢籠:監控世代下,誰有隱私、誰又有不受控的自由?》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彼德布隆

網飛(Netflix)在2017年推出一部科幻驚悚片《直播風暴》,該片眾星雲集,包括湯姆漢克、艾瑪華森與約翰波耶加。電影描述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未來——大數據與社交媒體能夠在任何地點與任何時間追蹤任何人,進而衍生出一種新形態的暴政。此一駭人的情境看來也許遙不可及,但其實已在反映現實的發展。

根據《衛報》指出,臉書前總裁西恩帕克曾提出警告,表示該平台「真的會改變你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只有老天爺知道它對我們孩子的大腦做了些什麼」。雖說《直播風暴》有一典型好萊塢式的快樂結局,但是我們的未來可就不一定了。

收集資訊分析行為

「極權主義4.0」的威脅正快速興起與擴大,這是隨同現今由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數位通訊所帶動的「工業4.0」高科技革命而來。這與《1984》的「老大哥」有所不同,這種完全控制的最新嘗試,將透過穿戴式科技、去個人化演算法與數位審計軌跡而來。每一個人都被全面分析與記錄,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被監控,他們的每一種喜好都被掌握,他們的生活會經過計算而能夠預測。

然而問題來了,誰是此一現代極權主義的幕後推手?也許更確切的應該是問,是誰或是什麼會因這樣全面監控的社會而受益?同時,有誰或什麼不會受到這樣的監控呢?為什麼?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必須重新審視我們對「會計」的了解。會計傳統上指的是金融會計,這不足為奇,因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主要就是由金融所推動。不過此一名詞同時也意指收集與分析人們的資訊,尤其是用來收集有關我們意念與行動的技術。因此,如同會計作為金融工具,用來量化與解釋一間企業的獲利,社會會計技術則是透過收集民眾個人與分享的資訊來分析他們的行為。

這樣的認知至關重要,有助我們更加了解會計新技術的擴散,尤其是與大數據、社交媒體、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如何改變民眾受到社會控制的方式,以及這樣的情況是如何獲得強化。

一方面,新科技使得我們在各個領域更容易被追蹤,從家庭生活到職場乃至任何事情;另一方面,政治與經濟精英似乎能祕密從事交易,幾乎不須受公眾監督或為人所知。此外,資金的移動與其影響力的擴散也發生在相對晦暗的環境下,隱藏在深奧的金融模型與複雜的會計策略的背後,其主要目的是閃躲,而不是接受監督。重要的是,金融與社會會計正加速整合,根據經濟價值最大化的目的而收集與分析民眾的能力大增。

需要自我管理資訊

在現代世界中最有意思同時也最令人擔心的特色之一,正是民眾的個資容易取得與交換,從你喜愛的音樂類型到你最近需要買把新槌子,甚至你的新年新希望,你的每一件事情都受到數位監控,被企業與政府所利用。我們的思想與行動會逐步存檔,我們過去的資料會被公開使用,並且暗自用來影響我們現在與未來的抉擇。更精確地說,應該是:「當受到更多的監控時,也可以使我們與社會更具政治與道德責任嗎?」

有一件事相當明確,即是追蹤和評斷他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容易。現在幾乎已可監控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早上幾點起床,每天走路的步數,晚上看什麼電影,工作時檢查幾次電子郵件,以及我們花多少時間通勤。

這些資訊已不再屬於個人,而這些日漸增加的分享,讓世界上為了滿足自身偷窺欲的人與商人見利可圖並加以分析。誰不會上臉書搜尋老朋友或是夥伴?誰不會用谷歌搜尋自己,或是在幾秒鐘之內查到誰曾經做過些什麼?甚至是不堪的祕密。原本被視為隱私的個資,現今已可被一些擁有科技知識,並意圖犯罪的人輕易取得。

到了新的千禧年交替之際,不論在什麼地方,也不論這樣的情況是好是壞,所有人都變得更加透明。這種個資集體暴露於大眾之下的情況,催生出一種新形態的公民。

然而言論自由、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的傳統理想並未消失(至少原則上是如此),它們被增強,有些則延伸替換為數位道德的形式,用以規範個人與社會行為。在數位道德下,人們需要自我管理資訊,不得用來傷害自己或他人,這就好比不要在社群媒體發表攻擊性的觀點,或是如同定期監測心率那樣基本。不過數位公民權也有黑暗的一面,它愈來愈常被用來迫使人們提高生產力、效率與市場價值,結果漸漸使得民眾對於日常活動與習慣更錙銖必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隱形牢籠:監控世代下,誰有隱私、誰又有不受控的自由?》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