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現代人容易缺「鎂」,除了日常隨汗水流失,也跟壓力大與睡眠不足有關。營養師指出,缺鎂的五大警訊,包括難以入睡、容易抽筋、骨質密度變低、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放鬆;建議從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全穀根莖類四大類食物中補充鎂元素。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指出,人體有七成是「水」組成,身體各處都需要水,包括心、腦、肺、肝、腎等各大重要器官;身體缺水,不僅容易讓血液呈現濃稠狀態、形成凝血,各器官的不良影響機率也會升高,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肝衰竭、肺栓塞等。
隨汗流失
影響器官運作
夏天動不動容易流汗,隨著汗水流失掉的不單單是水分,還有鈉、鉀等礦物質,尤其「鎂」更會因流汗而大量流失。人體「鎂」含量一旦不足,神經傳達就會變弱,內臟也無法正常運作。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人體超過三百種以上生化反應,都必須仰賴「鎂」元素,才能有效運作,諸如肌肉與神經的運作、心臟跳動、放鬆壓力、一夜好眠、骨質發展正常等,都與鎂脫不了關係。
陳詩婷曾遇一名四十歲女患者,抱怨經常在睡夢中因小腿抽筋醒來,原以為是鈣質攝取不夠引起,於是天天喝牛奶、吃鈣片,但小腿抽筋狀況仍未緩解;抽血檢查後,才驚覺是鎂元素缺乏導致,經由飲食調整,小腿抽筋現象不藥而癒。
陳詩婷列舉缺鎂五大警訊,包括難以入睡、容易抽筋、骨質密度變低、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放鬆。
鎂鈣失衡
增加骨鬆風險
首先,缺乏鎂元素,大腦難以下達放鬆的命令,所以經常有難以入睡的困擾;其次,鎂與肌肉放鬆、收縮有關,因此人體任何部位出現緊張、痙攣或僵硬,尤其經常半夜小腿抽筋者,可能是體內「鈣鎂失衡」導致。
陳詩婷說,「鎂」中不足者,通常鈣質與維生素D的利用也不佳,會導致低血鈣症;身體為平衡血液中鈣的濃度,會促使副甲狀腺素分泌,提取骨頭裡的鈣元素,以提高血液中的鈣濃度,長期下來會降低骨質密度,增加骨鬆風險。
鎂參與醣類、脂肪與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代謝、合成與利用,體內鎂含量不足,身體就難以將吃進去的食物,進行能量利用。
由於大腦是身體消耗能量較多部位,若經常鎂不足,容易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與失眠的道理相通,因為鎂元素不足,身體將無法調節血清素和GABA等神經遞質,就會間接導致大腦無法放鬆。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鎂元素一天標準攝取量,成人男性為每天三百八十毫克,女性為三百二十毫克,懷孕婦女為三百五十毫克;至於攝取來源,則以深綠色蔬菜、全榖根莖類、堅果類的含鎂量最高。
陳詩婷說,只要三餐主食有一餐以「糙米」或「五穀飯」替代精緻白米,三餐蔬菜至少有一半是深綠色蔬菜,每天吃一小把堅果,基本上身體就不會缺鎂。這也是國健署衛教民眾「天天五蔬果」,多攝取深綠色蔬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