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男籃頂著繁重課業壓力,善加利用有限練習時間,實現重返UBA公開男一級的目標。圖╱台大籃球隊提供
文╱記者曾博群專題報導
台大男籃多次在8強戰階段鎩羽而歸,今年終於搶下公開男一級聯賽的晉級門票,關鍵在於先發與替補之間的調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符力中,從運動心理學方面來分析這個現象。
「訓練和比賽差異有多大」;實際作戰和無觀眾的練習相比,張力、壓力都有明顯差別。「練習型球員」比賽表現不佳的原因可能很多,最常見的則是過度在乎比賽表現得和練習表現一致,導向的想法產生了壓力。因此透過意象、注意力和自我對話等練習,可以幫助球員保持專心、自信心。
「替補球員待命也有學問」;球員很少把「坐在板凳上」設為奮鬥目標,但比賽中,至少會有8至10名球員在板凳區待命,此時的投入程度就很重要──積極為場上隊友加油、用心觀察場上戰況,等到自己上陣時,即可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況。
「教練與隊友的關係建立」;教練須時常提醒大家,他是幫助球隊進步的角色。球員的困擾若與隊友有關,教練也要鼓勵球員與隊友公開討論,這也是台大男籃常做的事,有限度地允許球員向隊友發洩或表達感受,有助於大家整合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