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專題報導】近幾年理化科命題趨勢明顯往觀念理解、生活化、少計算的方向調整,題幹也常搭配座標圖、表格,強調分析與閱讀理解判斷,資深自然科教師林東興認為,考生答題時要留意題目核心跟上課所學的內容應用作答。
林東興說:「密度出題生活化、溶解度及氣體性質的判讀,都是常見的基本題型,波動與聲音強調介質對速率的影響及週期、頻率、波長的關係,不需刻意在回聲測距的計算上琢磨。」
對於理化各科重點,林東興指出,光學強調反射與折射的生活現象及應用,比熱與溫度變化的關聯性極為重要,若搭配三態變化可以形成靈活的生活應用問題。
林東興指出,力學及運動學是近年少數會有計算的單元,尤其是浮力計算更是連續出現好幾年,「解題時務必先判斷沉浮狀態再決定解題方向,若有沉體計算通常會搭配密度計算,需要特別注意」。
此外,運動學的直角座標圖在判讀上的理解比計算重要許多,特別是時間與速度關係圖;若搭配力學則需要注意合力作用與加速度的相對關係,近幾年常有經典試題可以參考。
至於化學在往年常有不遜於物理的計算量,林東興說:「尤其在莫耳數換算、組成原子在分子內的質量比例、限量試劑的計算,需要注意單位及配置方式。」
酸與鹼的性質差異是實驗室中常見判別方式,酸鹼中和的生活應用與溫度變化是生活素養題的常見素材,「多花點心思在中和時的溶液離子變化可以有不錯的效果。」
生物及地球科學常常被誤以為是背多分,面對會考日益靈活的生活化考題,死背等於走向解題的死胡同。時事的疫苗(藥物)注射及抗體形成可能是命題重點,可以多加注意。
林東興說:「顯微鏡是必考單元不會缺席,操作方式及倍率變化對成像影響都是命題主軸。植物運輸構造可以連結到光合作用,務必熟悉木質部、韌皮部運輸的差異等。」
地球科學今年雖然只有考4個單元,能考的重點更加集中,林東興說:「尤其以地表的侵蝕作用的命題機率最高,河道平衡與海岸線平衡則容易搭配環境保育命題。」
最後他也提醒各位考生,「颱風、梅雨等台灣常見天氣型態搭配現有單元融入考題並非難事,提醒考生需要特別注意」。(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