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圖/林務局提供
【本報台北訊】瀕危的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數量稀少,過去研究也非常貧乏。為建立本土瀕危物種的生態資料,林務局持續監測狐蝠的族群,並由台北大學助理教授陳湘繁和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可文亞共同組成研究團隊,發現台灣狐蝠的遺傳變異度偏低,且有相對高的近親指數。此成果今年三月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熱帶生物學」(Biotropica)和「遺傳」(Journal of Heredity)。
研究團隊運用次世代基因體定序技術解答台灣狐蝠的族群變動歷史,並以分布於沖繩島的折居氏狐蝠做為對照比較,結果顯示兩個亞種有著相反的命運,台灣狐蝠族群曾於短期內經歷了急遽的縮減,數量銳減至原來的十分之一,折居氏狐蝠則有顯著的族群成長,近年來成長約五倍。然而,無論台灣或日本狐蝠的遺傳變異度都偏低,且有相對高的近親指數,表示牠們對於變動環境的適應生存力較弱。
林務局指出,台灣狐蝠早年在綠島很普遍,但因過度獵捕而幾乎消失,近年在龜山島和花蓮出現穩定的小族群。台灣狐蝠為琉球狐蝠的一個亞種,不同亞種分別分布在東亞島弧不同的島嶼上,橫跨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三個國家。
狐蝠飛行能力優異,可作長距離的遷徙,過去推測不同島嶼的族群交流頻繁,可能是同一個大家族,然而由於牠們的外表特徵差異甚小,不易分辨,研究者只能倚賴遺傳上的分子線索,鑑別古往今來的狐蝠身世之謎。此外,遺傳多樣性也能反映族群的演化歷史,可用來推算有效族群數量並評估族群的「健康程度」,了解狐蝠族群的長期存活潛力。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一個跨國分布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育絕非單一國家或個人能獨立完成,需集結眾人合作,對於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育一直都是在跟時間賽跑,更了解牠們,才能擬定適切的保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