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看片尾」記憶 塵封47年 壽豐鄉大同戲院重啟

 |2021.05.09
1364觀看次
字級
大同戲院因「駐村創作計畫」重新開放。圖/王燕華
藝術家鄭煥宙與法國音樂家攜手創作,在防空洞展出。圖/王燕華

【本報花蓮訊】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社區的大同戲院,曾是當地村民的娛樂中心,繁華十多年,一九七四年停止營業,就此塵封。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文化局計畫,引入藝術家駐村創作,以大同戲院為展場,八日起開門邀民眾進入觀展,老一輩村民從側門進入,回想起兒時偷偷溜入戲院「看片尾」的純真記憶。

豐田社區涵蓋豐山、豐裡、豐坪三村,因一九六○年代盛產豐田玉,繁華一時。位於豐山村的大同戲院,創立於一九六○年,除了放映電影,也有布袋戲、國軍藝工隊表演等,是村民重要的生活中心,隨豐田玉沒落及電視機普及歇業,內部一度隔間分租,但目前僅大門口出租設攤,其餘塵封多年。

文化局為實踐藝術開放的理念,委託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鄉關何處─藝術開放、空間亮點」計畫,甄選五組藝術團隊共九名藝術家,走進豐田社區及萬榮鄉支亞干部落,駐村創作二個月,結合在地居民作品,昨起在大同戲院、豐田文史館和支亞干部落展出。

牛犁社造組長楊富民在豐田土生土長,卻從沒進去過大同戲院,藉由這個計畫,讓大同戲院重新打開。他說,戲院塵封已久,多處殘破,為展覽整理一周,還撿到許多當年業者琢磨玉石時留下碎片,但戲院內許多地方無法修復,反而成為一處結合藝術、廢墟與歷史感的獨特空間。

大同戲院展區空間由側門進入,有不少老一輩村民昨天再次走入戲院之後,興奮地回味再次「看片尾」的感覺。

駐村創作展出創作類型多元,有裝置藝術、影片、彩繪、聲音等形式,將花蓮的人文歷史、族群文化、自然景觀等獨特元素,以藝術創作融入社區。楊富民說,透過藝術介入,希望讓農村集體記憶的空間重新開放、活用。

參與展出的留法藝術家Zozo jhen(鄭煥宙),與另一名法國音樂家攜手創作,在戲院內防空洞展出。她說,在當地田野調查過程有許多難忘時刻,像是騎腳踏車到處逛、與居民聊天,採集到的元素都轉化成動畫和插畫作品呈現。

鄭煥宙說,前年底回台後,很長時間在接案,必須不斷產出,沒時間思考自己想要做或是關心的議題,來這裡田調、創作,讓她有喘一口氣的感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