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從結構性暴力 直探原住民文學教學

文╱須文蔚 |2021.05.06
3772觀看次
字級

文╱須文蔚

蕭綺玉老師在高雄中學的課堂上,拿出同學間曾在臉書上分享的一則「趣聞」,網紅愛莉莎莎在Instagram上宣布推出一個全新企畫,到台東製作節目:「我想要找『原住民約會』,有沒有原住民想要參加?(我要很有原住民味道的,就是不要已經漢化的),然後要知道只有原住民才會去的地方,或是帶我去吃原住民才會吃的料理……愈有文化的愈好!會喝小米酒還有穿傳統服飾的更好。」這則貼文掀起一片物議,網友紛紛指責愛莉莎莎歧視原住民,但班上同學反應卻相當另類,超過七成的同學覺得沒有問題。

在充滿課業競爭的校園中,在討論原住民議題時,也常會有學生憤憤不平的質問:「原住民同學憑什麼加分?」甚至有同學導出一個計算圓柱體的公式:1.35*hr^2π,意有所指的把原住民學生加分35%,轉化為「原柱體」,稱「原住民的體積」要比漢人多1.35倍。

甚至在一群學生笑笑鬧鬧的戲謔中,蕭綺玉聽到學生一邊喊著「番仔」,一面指著原住民的同學。

蕭綺玉相信這些無意識的調侃,脫口而出,或許說者無心,但聽者是否受傷?是否引發少數族群同學自我認同上的衝擊?在她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不少原住民同學不願意表現出自己的身分,而漢人同學一旦不能理解,自己正不斷製造「微歧視」(Microaggression),會點點滴滴傷害原住民同學的自尊。那麼,在討論原住民文學課程時,在講解文藻之美,以及多元文化之餘,何不結合公民課程,從歷史與倫理觀念,讓同學思辨暴力社會結構下,原住民同學身上所承載的苦痛與壓力何在?能否因此培養出更有溫度的同理心?真正消解生活上存在的歧視?

在徵得公民科陳姿慧老師的同意,兩人在同一學期中,以跨域課程協同合作的方式,都專注在原住民族與社會正義的議題上。 在公民課, 姿慧老師透過電影播放,看《大尾鱸鰻2》,搭配達悟族人現實處境的各種困難,包括核廢料儲存,傳統文化急速流失,以及達悟人五倍高於漢人的精神失序現象,思索暴力社會結構是如何累積而成。

在蕭綺玉的國文課堂上, 透過閱讀原住民文學作品,包括夏曼‧藍波安的〈飛魚季〉、官鴻志的〈不孝兒英伸〉、孫大川的〈久久酒一次〉、莫那能〈鐘聲響起時〉等文獻,通過梳理文本與社會脈絡,讓學生能夠深入部落裡族人「沒有名字、沒有獵場、沒有土地、語言近乎消滅」的巨大悲傷。

蕭綺玉不希望只鋪陳悲情,她引用挪威社會學家約翰‧加爾通(Johan Galtung)的「結構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理論,指陳現代社會的政治、社會和經濟體制下,有一種不易覺察、不明顯但卻廣泛存在的暴力形式,並不需要直接施加暴力於被害者肉體上,社會愈現代化,「直接性暴力」就愈為「結構性暴力」所取代,用來為直接暴力和結構暴力辯護、合理化的敘事,則是「文化暴力」。因此以歷年來的台大學生入學背景分析為例,在二○○一年到二○○三年之間,來自台北市的學生數目要比花蓮縣多十四倍;在近年來加入繁星計畫後,改善區域間資源差異的影響,兩縣市入學新生依舊存在七倍的差異。蕭綺玉問同學:「社會結構像一張蜘蛛網,我們是生活其上的蜘蛛,蜘蛛間在經濟、人脈、國際觀、教育資源、外語能力上,有無差異?可能透過個人努力填平這些差異?」

就在同學若有所思的情況下,蕭綺玉講述一九八六年發生的「湯英伸案」,一位鄒族的師範生休學後,離家北上打工,誤入了職業介紹所的陷阱,背負了高額的介紹費,進入一個洗衣店,一天工作超過十七小時,身分證遭到扣押,在打算辭職返鄉時,遭到店主人拒絕與辱罵「番仔」,雙方扭打下,才到台北九天的青年竟然成為殺害一家三口的冷血殺手。蕭綺玉再次追問學生:「是什麼結構性的暴力因素,讓一個單純的青年變成滅門血案的凶手?」

就在同學熱烈討論「湯英伸案」的是非曲直後,蕭綺玉再舉出最近很火熱的全球話題,就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在美國的反中情緒下,政府曾把病毒與種族仇恨連結在一起,也種下了美國社會一連串歧視與傷害亞裔移民的社會事件。蕭綺玉提醒學生,結構性暴力不僅發生在原住民同學的身上,每個華人都要面對文化差異與仇恨的壓力。

回到課本選文夏曼‧藍波安的〈飛魚季〉,細讀返鄉的作家學習傳統捕魚技術後,感嘆:「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用勞動(傳統工作)累積自己的社會地位,用勞動深入探討自己文化的文明過程;與族人共存共享大自然的食物;廢除自己被漢化的汙名,讓被壓抑的驕傲再生。」

反思夏曼‧藍波安努力擺脫「漢化」的汙染,蕭綺玉讓同學重新思索愛莉莎莎想找「原住民約會」的貼文,咀嚼她徵選標準中排除已經「漢化的」,再次詢問學生這樣的言論是否有歧視的意味?結果超過八成的同學認為貼文確實有著微歧視,有學生就強調,網紅IG貼文中「漢化」一詞,本身就乘載集結許多歷史的不公平與苦難,用來作為篩選的標準,並不妥當;同樣,稱呼原住民同學「山胞」、「番仔」,同學間也明確感受到其中的輕慢與價值觀扭曲。

進一步讓同學表達原住民同學升學加分政策妥當與否?原本僅有四成六的同學支持,經過課程反覆討論後,增加了一成六的學生改變立場,全班有高達六成二的同學考量歷史脈絡與結構性暴力的影響,認同加分政策符合社會正義。

蕭綺玉期待的是如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召喚勇氣》一書中提到:「我們該在學校和教室裡創造一個讓孩子們能安全放下沉重盔甲的環境,敞開真心,讓別人看見真正的自己。」原住民文學的教學能讓學生安心認同自身身分,她在批改回饋意見時,看到學生表示:「感覺很震驚,因為以前從來沒有深思過原住民的處境,現在才算是稍微了解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傷害。」感到無比的安慰,文學確實能讓學生得以更接近真實,貼近社會的角落,聽見弱小者無聲的哀嚎,也因為理性的論辯帶來更深切的同理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