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季公布一次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報告」,房價綜合信心分數第二季驟降,經建會竟只悄悄上網張貼訊息,不光明正大的公開資訊,明顯想要避免影響民眾對未來經濟信心。
更可笑的是,當媒體將經建會隱匿的房價信心分數曝光後,政府竟然宣布,以後這項統計數字不再由經建會負責公布。
這是故計重施,先前在景氣對策燈號表現不佳時,經建會就以計算方式和現實脫節為由,直接更改計分項目與權重,讓燈號一路長綠,當成執政者炫耀的依據,這回更直截了當「見笑轉生氣」,乾脆不再主導房價信心分數公布事宜,政府想報喜不報憂的心態,不但可議也失職。
政府的統計數字可信度偏低,早已是不爭事實,例如,當中年民眾飽嘗關廠歇業與失業之苦、高學歷反而高失業率,及就業市場也出現分配不均的M型現象時,政府公布的失業數字卻是百分之四。
更荒謬的是,當半條葡萄乾土司從三十元漲到三十五元、一碗花枝羹從四十元漲到五十元時,行政院卻告訴百姓通膨率不到百分之一。
當媒體不斷報導豪客買珠寶,信用卡一刷就是一億五千多萬元,卻有一家五口共吃一碗麵時,政府說貧富差距正在明顯縮小。
我看到政府和現實脫節的說法,除了搖頭不敢置信外,更懷疑政府官員是否來自外太空,竟然如此不知民間疾苦。
各種國際競爭力的評比項目中,有一項是注重政府政策的「透明度」,我們的政府不但政策制定過程搖擺不定,實施後又朝令夕改,現在連定期的統計數據,都得視優劣選擇不同的公布方式,一旦有利選情,就大力渲染,甚至不惜浪費公帑大打廣告,萬一景氣衰退或房價信心分數劇降,就想盡辦法美化或遮掩,以後若氣象預報不準,恐怕也會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