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特丹港」1906
25.4×40.6cm 水彩 畫紙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二十世紀首葉,一九○六年的鹿特丹,來往的大小船隻,在港口間進進出出,一片繁忙和繁華的景象。
團團的排煙伴著船隻此起彼落的汽笛聲,畫面在肉眼的視覺審美經驗之外,多了一層悅耳的音響美感。
席涅克(Paul Signac)極具耐性地將眼前移動頻繁、方向不定的不同類型船隻,逐一放進畫幅中妥切的位置;畫家為了讓畫面不會因為描繪對象的複雜,而使觀者產生視覺上的干擾或壓迫,刻意地將色彩單純化,整件作品幾乎只用了水藍色相作為基調。
席涅克運用深淺的明度變化,適度地調整遠近的空間對比,其他如粉紅、淡綠、淺紫、深靛等都縮小面積尺度,或巧妙地融入水藍的主色群中,而讓大量的留白,柔化並淡化船隻、碼頭、鐵橋、水泥建築物等堅硬刻板的實體對象,索性加入零星的小船上活動的船伕,加上捲曲的白色輕煙,飄忽的水光浪影,遂成了一幅幻夢般迷人的港口景致水彩畫。
水彩畫的魅力正是這種以水調色,以水混合顏料,輕描淡寫或堆重厚疊相互構成的美麗景象,畫家的巧手成為作品成敗與否的關鍵,但水分乾濕的拿捏,更是巧手平日練習的重點課程,有些時候要化濃為淡,有些時候則要改輕為重,存乎當下的一念,一念可轉三千大千世界回歸於極簡的一,一念亦可化一而為壯麗繁盛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關於創作,鍛鍊手,不如鍛鍊眼;而鍛鍊眼,不如鍛鍊心,心主宰一切。
如果我們將這幅「鹿特丹港」的水彩畫,對照當時的攝影照片,一定會有很大的出入。這個大出入,不是因為畫家的手太拙劣,無法準確地描繪出對象的輪廓;也不是因為畫家的眼睛出了狀況,不能如實地寫進畫幅之內,而是畫家的心另有盤算,所謂「成竹在胸」也。
當畫家面對心儀的景物時,一種神秘的內在喜悅與之發生共鳴,是對象物挑起了藝術家內心儲存已久的感性靈知,而在瞬間爆發渲瀉而出,這種儲存已久的感性靈知,或是神秘的內在喜悅,當然不是照相機鏡頭下的實物照搬,而是藝術家內心世界蘊藏許久神秘的感性靈知的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