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連續假期前的上周四下午,財經兩部邀請工商大老,研究溝通以營業所得稅減半的方式,作為即將謝幕的促產條例取代方案,儘管政策尚未成型,也沒有宣布,但是台灣股市受到激勵,已大漲兩天。
政府制定政策前,廣徵民意或邀請可能受影響的產業代表提出建言,無可厚非,甚至是開明政府該努力的方向,避免因閉門造車,使政策悖離民意,而造成民怨。
但是,正因政府政策影響範圍甚廣,特別是和稅賦走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重大財經政策,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是微幅的修正都是茲事體大,必須在政策底定和公布實施前,不但擬定政策的官員有責任絕對保密,政府須立法規定,與會討論的工商代表要簽署「保密協定」,若事後發現有洩密,或散布消息意圖影響股市、破壞公平交易,就要依法究辦。
其次,財經兩部欲以調降營所稅,降低企業稅賦負擔,從而提高投資意願,吸引台商回流,基本上正確,但忽略了社會整體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導致所得分配嚴重惡化的問題,簡單地說,這項政策可能再拉大貧富差距。多年前,前財政部長郭婉容倡議恢復「證券交易所得稅」,使得股市連續無量崩跌十九個交易日,當時政策認為,恢復證所稅是符合社會公平正義,雖然最後胎死腹中,但至少注意到公平正義的重要,現在則是反其道而行。
筆者認為,如果調降營所稅真的可提高投資意願,但相對會讓貧富差距更惡化,反而使需要依賴社會福利補助的人數增加,薪水階級得負擔更沉重的稅賦,這樣扭曲且獨厚企業主的不公平稅改,恐怕不是全民之福。